11岁肇庆女孩胸腔内藏大肿瘤,仅有的救命钱已经所剩无几,而新一轮的治疗就要开始
温暖1057号
●温暖诉求
11岁女孩张沁怡患上罕见的“纵膈淋巴皮上瘤样癌”,疼痛令她坐卧不宁,晚上每隔3小时就要吃一次镇痛药。沁怡家贫,她知道治病不仅花光父母积蓄,还让家人欠下一身债务,女孩曾绝望恳求,“爸妈,回家吧,我们不治了”。老家的亲戚得知沁怡状况唏嘘不已,并不富裕的他们合力为孩子筹到一笔治疗费,让她渡过危机。但眼前,疼痛已明显减轻的关键时刻,沁怡又陷入无钱维持的困境。
女孩胸腔内藏肿瘤
今年11岁的张沁怡是肇庆封开县人,家中靠3亩薄田支撑生活,沁怡从小便有“穷人孩子早当家”的觉悟。妈妈邓拉弟说,自家粗陋的老房里,最亮眼的装饰是一面“奖状墙”,那是沁怡小学5年里,包揽所有学期三好学生、学习积极分子荣誉的见证。邓拉弟以女儿为荣,不仅因为沁怡成绩优异,“她就是一个小大人,更是我的小棉袄。”38岁的邓拉弟皮肤黢黑,脸上布满沧桑的褶皱,也正因如此,沁怡在家最心痛的便是妈妈,邓拉弟说,女儿很小就学会煮饭,每天放学先写作业,完成后就“赖”在厨房不肯离开,“妈妈你休息,我可以帮你炒菜。”
平淡日子却在去年10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一向健康的沁怡,反复高烧半个月。邓拉弟以为女儿感染了肺炎,带她去县城人民医院求医。医生给沁怡拍了X光片,发现了问题。“孩子的胸腔里有好大一团阴影,是肿瘤,你们快带她去大医院!”医生指着片中黑影,神色沉重。
疼痛难忍3小时吃一次药
邓拉弟和丈夫四处打探医院。在朋友提供的资料下,他们带着孩子第一次踏足省城,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投医。CT、化验……沁怡体验了很多种检查手段,与此同时,沁怡的胸腔部位出现莫名其妙的疼痛。“痛得太厉害了,急诊留观的半个月以来,我们三个人晚上都无法合眼。孩子疼得大汗淋漓,身体都直不起来;丈夫每3小时就要给她喂一次镇痛药……”当时,连沁怡都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爸妈,回家吧,我们不治了”知女莫若母,邓拉弟知道女儿心思:“她知道家里没钱,怕爸爸妈妈压力太大。”沁怡每次说出类似的话,都会被爸爸打断,“我们就算借钱,也要帮你把病治好。”半个月后诊断有了结果,沁怡确诊患有“纵膈淋巴上皮瘤样癌”——这是一种长在胸腔里的恶性肿瘤,给沁怡的生命带来严重打击。
“这是什么病?去哪里治才好?”邓拉弟知道,作为外地人,在广州求医是需要找到落脚点的,但他们人生地不熟,身上仅有的钱根本没条件租房子。去年11月底,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伟博小家志愿者李大姐在中山一院探访,发现了无助的邓拉弟一家。
几天后,沁怡和爸妈在广州有了“家”——儿童希望基金专为重症贫童设立的“小家”,这里,是他们和几个病孩家庭共同的爱之家。
亲戚凑钱帮孩子渡过难关
安定下来之后,邓拉弟和丈夫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发布了网上众筹。“此前,我们从来未用过智能手机,也不会用微信转发,多亏了志愿者帮忙。”
小家里,有着同病相怜的家长和患儿,邓拉弟在那里获得了不少安慰。沁怡心里的忧郁也慢慢减少了,虽然化疗让她掉光头发,但她坚强忍受,“小家的弟弟妹妹们都是‘光头族’”她说,作为“光头大佬”的姐姐,就更不能哭鼻子。
家乡亲戚知道了沁怡的遭遇,他们合力为孩子筹到2万多元爱心款,帮助她渡过难关。更让邓拉弟感动的是,并不富有的亲戚们东挪西凑,为沁怡借来10万元治疗费,“有钱再还,先给孩子治病。”亲戚把钱交到邓拉弟手里时说的话,瞬间让她泪目。
沁怡总算进入常规治疗了。做了4次化疗后,医生通过手术将藏在沁怡胸腔的“炸弹”摘了出来,她的身体总算比刚发病时轻松许多,化疗后她可以靠在床上,摆弄志愿者哥哥姐姐探访时给她带去的拼图小礼物。
术后化疗无钱父母无处可借
早前,化疗药物造成沁怡呕吐不止,胃口大减,但她依旧忍着种种不适,吞咽着妈妈炖的排骨汤。“沁怡想要活下去,医生的医术让她有信心战胜疾病,前些日子她还问我,化疗完要休息多久才可以上学?”有了生存动力,邓拉弟发现女儿转变了不少。
尽管沁怡才11岁,但不少接触过她的病友家长、护士都发现,她身上有很多优秀品质。在病房,化疗对身体造成严重呕吐,她都咬紧牙关挺着;化疗后遗症才刚缓和,她便帮着隔壁床的阿姨哄小病友弟弟乖乖打针:“这孩子真懂事……”乖巧的沁怡获得医生护士一致赞扬。
沁怡目前正在小家休养,3月6日之后,她要接受新一轮8个疗程的化疗,以及28次的放疗。新一期治疗在即,邓拉弟又犯愁了:“经过报销,我们的治疗费仍用了20多万元,如今身上的钱已经所剩无几了,新一期的治疗还有许多项目,都无法支付。”
公益指引
●公益热线:020-87776333
●公益邮箱:xkbttgy@163.com
●账户名称: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天天公益专项基金
●银行账号:44032601040006253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广州远洋宾馆支行
注:捐款时请注明“新快报温暖×号×××(受助者姓名)”,如“新快报温暖1号吴再锋”。如需捐款收据,请在汇款时附注捐款收据回邮地址、联系人姓名及电话。请务必将银行的转账回执传真至新快报(传真号码:020-85180284),逐日登报明细以传真为准,分批公示以天天公益基金到账为准。
公益最前线
坚持施粥1年半 10万碗爱心粥派街坊
荔湾的老街坊可能知道,广州有一间爱心“粥屋”。沙面大街一家素食馆,每逢周日上午,都有爱心粥布施活动。“领粥的人身份不限,不论是弱势群体、游客,还是偶尔经过的路人,都可以来领,我们想通过一碗粥,传达人与人之间友善有爱的精神。”施粥活动发起组织、禅之路志愿者林先生告诉新快报记者, 2015年10月,志愿者派出第一碗八宝粥。
施粥志愿者称,最初,大家是想弘扬健康素食,用施粥的概念投石问路,但发展到后来所有人发现,一碗粥,能给素不相识的人带来勇气和安慰。“所以更要坚持做下去,我们倡导的是做慈善事业,是自己实践善行,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据介绍,最初维持粥屋运转的费用,是由每位志愿者每月“AA制”维持,现在的捐款已经能满足粥屋的正常运转。
上周日,粥屋又开始了新一轮布施。“每次都有100-200人来领粥,还有志愿者会将剩余的八宝粥打包,送给沙面广场的环卫工人和露宿者。”据统计,粥屋在去年施粥活动满一周年的时候,便派出10万碗爱心粥,平均每个月有8000碗。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文图:新快报记者李斯璐 ■本版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