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古代装屠苏酒的壶是怎样的?
日期:[2018-03-11]  版次:[A20]   版名:[收藏周刊·瓷器]   字体:【
■有趣的“壶”字

■至今未开封的清宫黄酒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龙山文化 黑陶双系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春秋 莲鹤方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东晋 青釉鸡头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 长沙窑青釉点褐彩双系执壶 (观复博物馆藏)

■五代 越窑青釉执壶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南宋 青白釉瓜棱形带盖执壶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缠枝牡丹纹执壶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唐代 錾花鸂鶒花卉纹带盖金执壶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清乾隆 矾红描金花卉纹执壶 (上海观复博物馆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是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诗中描写过年时候的气氛。

史书记载,古代过春节时,男女老少在大年初一早晨得饮一种特别配制的年酒,名为“屠苏酒”。饮酒的习俗比较有趣,“面向东方,自少至长,次第饮之”,年少的先饮,年长的后饮,取旭日东升,蒸蒸日上之意。那时屠苏酒用什么壶来盛呢,壶里有乾坤。

《现代汉语辞海》中“壶”是这样描述的:“壶,一种盛装液体的器皿,一般有盖,有嘴,还有柄或提梁”,可见现在我们对壶的认识:“壶”是一种盛液体的容器,有嘴、有柄或提梁。

【陶壶】

新石器时期 以实用水器为主要功能

黑陶之所以称作“黑”陶,原来是因为在烧成后将窑停火封门,然后往窑顶孔上浇水,燃料中的碳素和蒸气结合渗入胎体而呈现黑色。这个壶没看见壶嘴。

【青铜器壶】

夏商至秦汉时期 以礼器为主

从武丁时期甲骨文中的“壶”开始,壶就作为表示器物的名称。不同造型的青铜器中,其铭文里也常常以“壶”作为“自名”出现,而后“壶”作为器具的称谓被传承下来,沿用至今。像西周晚期的伯庶父壶、春秋早期的曾伯陭壶,自名“醴(音同礼)壶”。醴,酒一宿孰也,从酉豊声;这些器物的铭文,直接表明他们是当时被作为酒器,用来盛酒。

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释》提到“壶”最初的形制特点是上部“大”同盖形,旁作二耳,下有圈足。可见与我们现在认为带有壶嘴的壶不一样。

【壶】

魏晋时期 造型开始标准化

随着青铜器在生活器中的消隐,取而代之的漆器、瓷器、金银器中的“壶”通常有一个功能——管状“流”(即壶嘴)。

鸡头壶是三国至隋代瓷器中常见的造型。各个时期的鸡头壶各有特点。西晋时期,鸡头紧贴壶肩,有的鸡头是纯粹的装饰,为实心,不通;与之相比,东晋鸡头壶的鸡头是管状,与壶的腹部相通,到隋唐时期演变成带流壶。

【壶】

唐宋时期 饮食文化演变的多样化表现

壶是长沙窑中常见的器物,特点是粗颈,短流,喇叭口,瓜棱腹或圆腹,其中有分酒壶/分茶壶(唐代文献称为茗瓶)。茶煮好后,倾入分茶壶;为快速过茶,茶壶颈部粗大、流短;如同斟酒,将茶汤注入茶碗(盏)。从长沙窑产品可见,当时的茶酒壶基本相同。

中晚唐开始流行点茶法,用“茶筅”搅拌,使茶末与水交融。为加大茶汤冲击力度,激发茶性,这时流管逐渐加长,流尖变小。

【壶】

元明清时期 外来文化、绚丽多彩

这种矾红做线条,再用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花纹,入窑低温烧制而成。图案是中国传统的花卉纹,反映了中式审美对西方的影响。

唐代有四合其美之说,讲究茶、水、火、器,处处流露出生活的状态。爱茶人也一定喜欢茶器吧。

壶,无论是陶器、青铜器、金器、瓷器、玻璃器……均是借用火制作而成,却没有火气;壶,就是这样用它的身体盛满甘浆滋养我们一代又一代。

(本文来源:观复博物馆微信公号)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