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番禺区 重文兴教传统在祠堂里历久弥新
日期:[2024-05-03]  版次:[A05]   版名:[城事]   字体:【
■司礼官带领30多名小朋友正衣冠,行拜师礼。受访者供图

▲小朋友在体验舞狮。受访者供图

■小朋友在祠堂内参加传统开笔礼。受访者供图

■梁氏宗祠 谢源源/摄

■沙湾留耕堂举办研学活动。受访者供图

小谷围街北亭村梁氏宗祠活化成为幼儿园、700多岁的沙湾何氏大宗祠开展一系列研学活动……番禺区的祠堂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祠堂共有388座,具有数量多、分布广,保护环境复杂的特点。目前,番禺区祠堂保护与活化利用成效显著,祠堂变身非遗文化阵地、村史馆、家风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使老祠堂焕发新生机。

1

700多岁老祠堂为小娃娃举行“开笔礼”

在番禺沙湾,有一座祠堂,比广州陈家祠的历史还更古老。沙湾古镇的何氏大宗祠(留耕堂),始建于1275年,是沙湾何氏宗族的始祖祠。留耕堂历经多次扩建和重修,至今已走过700多个春秋。

记者在祠堂内见到,这座有着“岭南综合艺术之宫”美誉的古祠堂,囊括了元、明、清各个朝代精湛的砖雕、石雕、木雕和灰塑艺术,造工精巧、规模宏大。祠堂内有一副对联“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讲述着沙湾何氏重文兴教、耕读传家的文化。

近日,一场传统开笔礼活动在这里举行。在司礼官一句“正衣冠”的喊声中,30多名萌娃进行正衣冠、拜师礼、朱砂启智、习读《三字经》、写“人”字、击鼓鸣志等仪式。孩子们观看了沙湾鳌鱼舞,摸摸鳌鱼头,寓意独占鳌头,跟着鳌鱼一起跨过仪门,寓意鱼跃龙门。孩童的朗朗书声、击鼓声回响在祠堂内,仿佛时空穿越,在祠堂内形成了古今的链接。“这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活动,能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带着孩子参加活动的刘女士表示,小朋友在祠堂内通过庄重的开笔礼开启学习生涯,很有意义。

广州市沙湾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自清代以来,何氏族人就有“开冬学”习俗,包括写“人”字、击鼓鸣志、巡游文峰塔、习读《三字经》等。为传承和弘扬沙湾何氏重文兴教的传统,从2012年开始在留耕堂内恢复这一仪式,至今已经举办13届“传统开笔礼”。

沙湾是岭南艺术瑰宝广东音乐的发源地,这里诞生了广东音乐“何氏三杰”,并活跃着无数的广东音乐乐社。“每天都有本地乐社轮番过来练习,留耕堂免费向他们开放,同时也跟乐社联动,让广东音乐更好地传承下去。”

该负责人表示,留耕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湾街十分重视这座国宝级祠堂的活化利用,通过挖掘祠堂文化,开展一系列研学活动,包括传统开笔礼、民间艺术鱼灯扎作及开展广东音乐、醒狮、飘色等非遗表演,让更多人走进祠堂、了解祠堂,传承文化,记住乡愁。

2

修复老祠堂为幼儿园扩大空间

走进小谷围街北亭村梁氏宗祠,两棵桂花树飘出阵阵花香,北亭童星幼儿园的老师正带着一群小朋友做游戏,儿童的欢笑声给这座古老的祠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梁氏宗祠有430多年历史,近年来通过保护、活化,成为一所具有岭南特色的幼儿园。记者见到,幼儿园内,老师正带着学生扒旱地龙舟进行游戏,园内摆设着各种具有岭南特色的物品,龙舟、龙船鼓、醒狮等放在显眼的位置。非遗文化珠绣是当地传统民间工艺,幼儿园教师带着学生进行珠绣制作,并将师生的珠绣作品展示出来。此外,各种农耕工具、鸡鸭鹅等动物造型成了幼儿园的装饰,学生们可以从中认识农耕文化。

幼儿园园长曾凤端告诉记者,幼儿园在装修时保留了祠堂原有风格,更将岭南文化融入教学五大领域,让孩子们了解祠堂文化,传承岭南文化。

北亭村第六社社长、梁氏宗祠管理人员梁灿光介绍说,梁氏宗祠历史悠久,曾经作为私塾,后来作为北亭小学使用直至2002年。2005年9月,梁氏宗祠入选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2013年起,梁氏宗祠部分出租给幼儿园,租金收入用于祠堂的养护和修缮,是一种良性的保护利用方案。祠堂还有部分用于村委会办公用地、村民议事厅。“原本祠堂有部分是危房,是不开放的。2022年,祠堂进行了维修,清除了安全隐患,木雕、瓦面、屏风修复后也更加漂亮,还进行了墙身清洗。修好后幼儿园的活动空间扩大了。”梁灿光说。

“我小时候就是在祠堂里的北亭小学读书,如今祠堂活化为幼儿园,对祠堂的维护和修缮起到积极的作用,很多外出的同学回来时,到祠堂来看看小时候读书的地方,看到祠堂保护工作做得好,大家都很开心。”北亭村党委委员、第六党支部书记梁灿文告诉记者。

据了解,小谷围街藏着许多古风古貌的祠堂,北亭村保存完好的祠堂就有7座之多。小谷围街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积极推动文物保护工作有效开展。

3

多元探索祠堂活化途径

番禺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祠堂众多。番禺区文物部门登记在案的大小祠堂共有388座,全区16个镇街均有祠堂。番禺区大量祠堂一边探索活化利用,一边着力守护文化根脉,走出了不少“新路子”。化龙、石壁、小谷围、沙湾、石楼等镇街祠堂通过注入时代元素,打造成集村史馆、家风馆、农耕文化展示馆、农民文化礼堂等功能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

番禺化龙镇的屈氏大宗祠变身屈大均历史文化展厅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场地运用图、文、声、像、动画全方位综合表现及借助声、光、电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再现屈大均的一生。番禺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祠堂是岭南近现代建筑的集大成者,祠堂背后承载着一个宗族的家国情怀。因而,深入研究祠堂文化,发掘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得到继承和发展非常必要。

据介绍,番禺区祠堂属国有产权的,由政府主导、政府投资进行活化利用。如余荫山房、练溪村古建筑群、沙湾古镇内祠堂文物,开发为旅游胜地,打造岭南祠堂文化品牌,弘扬岭南文化。产权属非国有产权的,则鼓励社会各方面根据祠堂建筑的特点开展多形式的活化利用,不少祠堂兼作为村史展览馆、红色展览馆、名人展览馆使用。

作为传统村落的核心文化空间,如今,番禺大大小小的祠堂不仅得以修复保存,更以多元途径活化利用,这将促使古祠堂继续成为记住乡愁,留住乡情的重要场所。

专家

“祠堂的活化利用要因地制宜”

“祠堂作为一个载体,让人们知道‘我从哪里来’,知道整个族群的‘根’在哪里。”番禺区民俗专家梁谋介绍说,祠堂体现的是宗族文化,慎终追远、纪念祖先,是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梁谋认为,祠堂的活化利用要因地制宜,发掘祠堂特色、功能、内涵。例如,有的祠堂记录了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乡贤,保留了良好的家风家训,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走进祠堂了解先贤,进行爱家乡、爱国主义教育。有些祠堂可以作为乡村公共空间,起到维护乡规民约、调解等作用。有些祠堂曾是宗族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可以作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基地、民间文化艺术的展示窗口。通过可持续“合理利用”祠堂,使祠堂绽放新的生命力。

■采写: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