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美育最重要的功能是完成创造力培养
日期:[2018-04-01]  版次:[A14]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杨红

■《超级救援队》 王宽 6岁

■《后座的温度》 钱妮可 9岁

■《一杯水的温度》 徐嘉泽 6岁

广东美协少儿艺委会副主任杨红:

3月24日,第三届“杨之光杯”以“温度”为主题的全国青少年创意美术大赛优秀作品展正式拉开帷幕。“杨之光杯”全国青少年创意美术大赛,是由“中国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著名画家及教育家杨之光教授竭力倡导“创意教育从孩子抓起”而发起的公益性艺术活动。谈及目前的少儿美育,广东美协少儿艺委会副主任、杨之光美术总部校长杨红表示:“美育更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完成一个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介绍

杨红

现任杨之光艺术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广东美协少儿艺委会副主任、杨之光美术总部校长。

竭力践行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2012年,第一届“杨之光杯”青少年创意美术大赛以“低碳环保生活”为主题开启;2015年以“时间”为主题,举办了第二届,“时间”既是一个科学的课题也是哲学的问题,“杨之光杯”组委会独具匠心的命题给予了参赛者足够的维度去散发他们的创意。今年第三届“杨之光杯”全国青少年创意美术大赛以“温度”为命题,毫无疑问,这再一次释放了青少年创意的无限潜能。

这一届“杨之光杯”收到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台湾地区的80多个城市逾万参赛作品,其中,有2445幅作品进入复审和终审评选,最终由来自北京与广东的8名专家组成的终审评选团,选出最佳奖40名、优秀奖205名(含网络投票评出的5个最高人气奖)、入选奖2200名以及最佳园丁奖、最佳组织奖及优秀园丁奖等。

该届大赛评奖模式与前两届大赛的相同之处是:摒弃类似金、银、铜等奖项评选机制,设置最佳创意、主题、视觉、勇气四项大奖以及优秀奖、入选奖,以鼓励在不同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以及奖励辛勤付出的园丁;与往届不同的则是:增加网络投票评选,在优秀奖中产生5个最高人气奖;而且所有获奖作品将由小作者们自愿无偿提供给予本次大赛组委会,以支持“碧心基金”义卖认捐善举,为贫困白血病患儿筹募救助资金,所有筹得善款将100%进入广州市慈善会碧心公益专项基金账户。可以说,第三届“杨之光杯”全国青少年创意美术大赛优秀作品展览,为全国人民奉献了一场有“温度”的视觉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竭力践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为青少年建立一个可持续展露创意的平台,是“杨之光杯”的创办初衷。因此,每一届“杨之光杯”组委会都推出足以启发青少年深刻思考、耐人寻味的大赛主题,再通过艺术品这个载体去展现其理解和创想;“杨之光杯”组委会更加着眼于透过展览本身,为更多的青少年在应试教育的语境中,构筑一方属于他们的、充分释放创思的天地。

对话

为各行各业的人才

做好创意性思维培养铺垫

收藏周刊:杨之光老师在最初要办美术中心时,有没有说过他的理念?

杨红:有,当时他在美国生活了十年,让他十分惊讶的是美国的少儿美育跟国内是截然不同的。他以前所认为的美术教育的功能是审美与修养方面的训练或者艺术家的培养。当他到了美国之后,发现原来美术教育更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完成一个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而且西方社会在创造力培养方面,已经形成系统的学科培养,并且跟我们着重技术上的培养不同的是,他们主要是在思维上。而且他们并不会局限在艺术学科的人才,而是为各行各业的人才做好创意性思维培养的铺垫。

这就打开了他的思维,他恍然大悟,原来美术学科是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的最佳途径。但同时,他也深知,在普及教育中推行这一类的创意性思维的培养,哪怕要改变一点点,几乎都很难。所以,他回国之后并没想到要在教育系统里面改变什么,他只想成立一个美术中心,从一点一滴慢慢做起,能影响多少是多少。哪怕改变不了什么,但我们至少能起到一个补充的作用。

收藏周刊:杨老先生有没有提过他主要受哪一点影响最大?

杨红:父亲以前一直很感慨的时候,在美国经常看到的产品都是“Made in China”,而设计往往是写日本或者美国。在他看来“Made or Designed”就又有很大区别。他希望有一天能够看到更多的是“Designed in China”。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常常去逛一些稀奇古怪的商店,接触一些不一样的商品,他开始注意到了创意的重要性。

我们可能会更强调

用自己的视角看待传统

收藏周刊:刚创办的时候,家长的反应如何?

杨红:刚开始的时候,很多身边的朋友或者其他知道我们要办美术中心的家长,都非常开心,纷纷带着小孩过来,但当时父亲是非常明确地说,“如果你们想把孩子培养成艺术家的话,就不要来我这里了”,这句话其实当时是让很多人不解的。

在西方,艺术学科其实并非跟语、数、英并列的,而是很多时候作为一种思考的工具来融入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他们很多作业是通过艺术的手段来完成的,包括影像、视频、手绘、板报等等。他们更强调引导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想法。

收藏周刊:因为以前的培训班几乎都是强调传承,而你们则要建立另一个强调“创意性思维”的系统,这是否特别艰难?

杨红:是十分艰难。以往的培训机构强调传承,是要一脉相承,强调要继承多少先辈的笔墨。我们同样强调传承,不同的是,我们可能会更强调用自己的视角看待传统,而不是一味地模仿。比如我们有一系列对世界名画的鉴赏与学习的课程,对经典的自我解读内容。如何把经典理解以后为我所用,甚至挑战经典。需要有一种批判性的思维。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但他们具备了勇气。

其实,我们应该要注意一个问题,以往的培训班,在强调传承的同时,其实就在于培养一群从众的人,这对于一个民族发展是不利的。如果继续用以前的一套方法来教育下一代,等到他们长大面临的那个世界,其实早已千变万化,再用老一套应对可以说是很危险的。

用了15年的时间

才感觉有一定的成效

收藏周刊:在推进的过程中,具体都遇到什么艰难的问题吗?

杨红:这是一个教育市场的过程,最难的是怎么让他们理解我在做什么。要把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进行教育、扭转甚至完全改变,我们用了15年的时间,目前才感觉到了有一定的成效。十年前很多家长是60后、70后,他们很多没有接受过多少先进的教育,那时候要解释我们教“创意”是很吃力的。但现在,带小孩来上课的都是80后、90后,他们十分主动地要求自己的小孩学习创意性思维的课程,一方面是他们跟上潮流,另一方面,我们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同。

收藏周刊:跟小孩谈创意会很难吗?

杨红:不会,其实跟小孩谈创意是最容易的,几乎一点就明,因为他们都是白纸一张,没有思维定势。现在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由于他们通常是周六或周日才来上一天的课,然而,中间他们得接受五天求同标准化的教学,我经常跟小孩子说我是给他们“摘标签”的。因为小孩子的思维很容易被同化,一旦同化就容易有“标签化的认识”。所以,我经常跟他们开玩笑,我们正在进行一场“思维的拔河比赛”,我用一次课的力量对抗他们五天甚至六天的传统学习。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