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家庭医生“签而难约”的困境如何化解?
日期:[2018-04-02]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惠铭生

“到2020年,各地要力争实现让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每个居民有一份电子化的健康档案。”这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既定目标之一。记者调查发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行过程中,百姓看病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基层出现了“接不住”“落地难”的窘境,存在“签而不约”“签而难约”问题。

其实,家庭医生签约率并不低,但问题是“签而难约”,这背后最大的困难在于全科医生数量的捉襟见肘。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社区卫生机构注册的全科医生总数不到10万名,每万人只有0.73名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而且,正常上班期间,医生都要坐诊。倘若要求这些医生在业余时间,再去应对数百人甚至上千人中的随时约诊,这恐怕很不现实。毕竟,家庭医生也有自己的休息权,还有自己的个人生活与空间。

除此之外,公众之所以对家庭医生“签而不约”“签而难约”诟病不已,其实还与对家庭医生的误读有关。比如一谈及家庭医生,有人就简单认为,既然签约,并冠名为“家庭医生”,就应该随约随到。显然,不能将家庭医生简单理解为私人医生,目前签约服务原则上以团队服务形式为主,家庭医生主要还是在医疗机构内为居民提供服务,而不是在居民家庭。

再如,家庭医生服务的推广,是从先解决有没有再到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在家庭医生队伍人数严重不足的现实语境下,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在实践操作层面,签约服务应该优先覆盖重点人群,包括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患者等。在此基础上,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对此,社会公众应该予以理解、尊重和支持。

任何一项利好政策的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因为一时的不完善而因噎废食。推行家庭医生,目的在于推动分级诊疗制度。没有家庭医生在基层守门,分级诊疗制度就无法落实下去。

当然,破解家庭医生“签而不约”“签而难约”问题,需要公众正视和理解,但更需要职能有关部门“对症下药”,及时补齐制度性短板,不能让百姓等待太久。譬如增强培训力度,补好全科医生人才储备短板;以制度化提高基层社区医生薪酬等待遇,吸引住、留得住更多的医生。同时,也得积极探索和搭建智慧医疗平台,通过互联网+这双翅膀,将辖区居民的健康大数据“一网打尽”。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