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一封封流淌家国情怀的“集体家书”
日期:[2018-05-25]  版次:[G07]   版名:[珠三角]   字体:【

五邑侨刊乡讯

新快报讯 记者李红云报道 江门市及其所辖的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和鹤山,通称江门五邑,是闻名遐迩的侨乡。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渴望能在异国他乡与故乡取得联系,沟通乡情,互通信息,以表达他们眷恋祖国故土的情怀,因此,一份份反映华侨华人心愿的刊物——侨刊乡讯应运而生。

据统计,目前,广东省有150家侨刊乡讯,江门五邑就有90多种,年海外发行量60多万册,遍及世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海内外乡亲的欢迎,被誉为“集体家书”、“维系海外乡亲与家乡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宣传江门五邑侨乡的重要阵地,为家乡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是五邑侨乡极具特色的文化“特产”。

家国情怀

侨刊乡讯让华人华侨记住乡思

“绝大多数侨胞,对侨刊是热爱和支持的。他们从这些家书中,获得思乡的满足。也有侨胞从家书中,找到了自己的家乡,找到了久违的亲人。如台山水步镇芦雫村一位老侨,就是通过《水步侨刊》的帮助,找到了分开六十余年而从未谋面的亲人。”旅美侨胞叶小林认为,侨刊在海内外侨胞的心中仍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加拿大侨胞冯春源就曾致函《开平明报》,函称:“《开平明报》是我们家乡侨刊,我们生活在海外,很想了解家乡近况,特别需要这种精神食粮。故乡情,桑梓事,魂牵梦绕,我们多么渴望,希望出版后寄给我们。”

侨刊是联系海内外乡亲的桥梁。《溯源月刊》编委方炳龙2009年退休后便加入该刊,至今已为侨胞寻亲2000多人。“有一次,邝董力、邝新力、邝志明等3位旅居菲律宾的侨胞到《溯源月刊》委托我们寻亲,我们第二天便为他们找到了家乡的亲人。”方炳龙回忆。“侨胞有困难可以找我们,家乡群众有困难也可以找我们。”方炳龙说。

侨刊为侨胞参与家乡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梅阁侨刊》社长蒋启明表示,不断报道家乡的建设,《梅阁侨刊》让侨胞及时了解家乡,回乡投资。据介绍,梅阁阅书报社的重建就是由侨刊带动发动的。原阅书报社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由美加华侨集资建成,历经沧桑的阅书报社受到风雨侵蚀,砖瓦脱落,报社内环境已十分恶劣。看到这个情况,《梅阁侨刊》便发表《致我乡旅外侨胞的公开信》,告诉侨胞阅书报社的由来、历史与现状,最终获得侨胞捐赠40多万元重建报社。

每一次“化缘”都是一次“修炼”

侨刊乡讯一半以上的发行量在海外,基本是自筹资金办刊和免费赠阅。发行量最好的是江门市政协主办的《江门画报》,已发行到108个有江门华侨的国家;其次是《新宁杂志》,发行到92个国家;《中国侨都》在45个国家有发行点,在70多个不同国家有相对固定的阅读人群。

江门侨刊乡讯中,只有两家有正式编制,其中,《新宁杂志》《五邑乡情》等办刊人员有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其余均是由组委自行聘请热心侨刊的人士组成,主要是离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师、退休的侨务干部、媒体的退休人员等。“没钱、没人、艰难运营”是侨刊乡讯的共同命运。

伍润强老先生是《胥山月刊》1985年复刊后第一任社长,一直干到2013年。当年他是江门地区的名人,做过台山公安局局长、退休前是台山市政协副主席。如今已是85岁的老人,但与新快报记者交流时,依然思维敏捷、谈吐自如。他认为,侨刊乡讯当前最大的困难就是缺钱,当与记者谈及他的筹款历程时,伍老依然“刻骨铭心”,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伍润强老先生介绍,那是1995年,他去香港找一位90多岁的宗长筹钱,想为杂志社买个办公场所。“他很干脆,问我要多少钱,我当时也不知道要多少好,就随口说了20万,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虽然也有一些波折,但经过这一趟,他一共筹到50多万元。“接下来几年,我又去了美国、加拿大等国筹款,里面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但为了杂志能正常出来,再困难还得去面对。”

“侨情、乡韵、家味”

侨刊乡讯生生不息

侨刊乡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不少现实问题,《中国侨都》杂志社社长徐宏分析,侨刊存在着身份尴尬、获取资讯困难、人才缺乏、定位需要基础保障等问题。采访中,还有一个问题引人深思:随着老一代华侨华人逐渐淡出舞台,在海外出生、受西方教育的华裔新生代,对家乡的了解、认同已不如老一代那么深刻,对侨刊也不那么感兴趣。侨刊乡讯怎么办?

伍润强老先生认为,尽管传统读者减少,如果我们积极作为,顺应时代及华人社会变化,侨刊乡讯依然有出路。伍老认为,侨刊乡讯作为“集体家书”,它的存在与发展具有三大法宝:侨情——故土难离,恋乡思归。反映家国情怀、侨界心声,维护侨界利益;乡韵——地方特色不可替代;家味——既然是“家书”,我们何不好好说。

如今,江门各地侨刊乡讯在栏目设置、报道选题上,各显神通,“侨胞需要什么我就报道什么”,努力满足海外乡亲从实用到心灵的需求。有的侨刊乡讯尝试把家乡信息送到每一个海外乡亲的电子信箱中,方便他们阅读。台山市去年开通台山侨乡网,把35家侨刊集体上网。还有全媒体开发,在江门有自己网站、微信、电子杂志的侨刊乡讯已有将近二十家。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