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小作坊无牌无证窗户封死 残留药液混着污水乱排放
日期:[2018-07-24]  版次:[A06]   版名:[城事]   字体:【
■位于广州白云的一家无证工厂内,破碎的和未破碎的医疗垃圾堆成山。

■位于中山市小榄镇的无证工厂内,设备简陋的生产线。

新快报记者接到报料后奔赴省内多地暗访医疗垃圾回收乱象

各地有关部门已介入调查并采取关停措施

■广东医疗垃圾回收调查 1

一次性塑料输液瓶、输液袋,由于其材质用料普遍较好,只要“未被污染”都能回收再用,因此在再生塑料行业很紧俏。然而,广东省内一些商家在靠这些医疗垃圾发财的同时,却对环境不管不顾。异常难闻的气味,散落成山的输液瓶、输液袋、注射器、输液管甚至针头……

新快报记者经过近一个月的暗访调查发现,在利益驱使下,大量使用过的输液瓶、袋,混杂着针头等医疗垃圾,从各大医院诊所流向一些没有处理资质的工厂,被加工成再生塑料颗粒后,不可控地流向下游生产环节。

坐标:中山小榄

货车运来大批“危废品”

近日,广东省中山市有市民向新快报报料,称在中山小榄镇和东凤镇的交界处,有一个疑似无证工厂,每天都会运入大量的医疗垃圾。6月5日,新快报记者在报料人的指引下来到这家位于小榄镇海涛路的厂房外,这家约300平方米的厂房不但前后门紧锁,就连窗户都钉上了木板,几乎密不透风。

新快报记者绕厂房走了一圈,没看到任何招牌或标识,相邻的工厂和小卖部员工也表示对该厂房一无所知,“只知道有时候会传出机器弄碎东西的声响。”报料人称,这是机器在对一些输液瓶、输液袋进行破碎时的声响,而且每天都有一辆货车送货至此。

6月5日下午1时30分许,一辆满载的蓝色大货车缓缓驶进该厂房,司机是一名身穿条纹T恤的中年男子,根据报料人辨认,他就是该厂的老板陈某。将货车开进去后,陈某马上下车,随即驾驶停放在厂门口的另一辆车离开,一名打着赤膊的中年男子则一边卸货,一边警惕地将厂门关上,整个过程仅3分钟。

透过门缝,新快报记者发现,这辆货车的货厢内满载着一批黄色塑料桶,上面有明显的“医疗危废物”标识,随后记者马上向当地环保部门举报。

药液污水直排下水道

大约半小时后,小榄镇环保局多名工作人员赶到现场,“赤膊男子”开门后,能看到整个厂房非常破旧,墙上未悬挂任何证照,各个角落都堆满了一袋袋已经打包好的输液瓶、输液袋,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已经经过破碎处理,分好类、装好袋。

这里的输液瓶和输液袋上大多都贴有所属医院的标签,其中大部分是中山当地的医院,不少还残留有药水。据“赤膊男子”介绍,他平时负责卸货,然后会和老板的姐姐一起处理这些从医院运过来的输液袋。

“先是把瓶子里的液体倒干净,把瓶身用清水洗干净,然后放进机器里烘干,再用破碎机打成碎粒,最后装袋运走。”“赤膊男子”表示,自己不知道这些输液瓶从哪来,最后要运到哪。

药瓶内剩余的药水和池子里的污水怎么处理?该男子回答:“直接倒掉(下水道)”。

涉嫌无证经营将关停

不久,该厂老板陈某接到通知后回到厂里,面对记者的质疑,他坚称自己并非“无证经营”,而且“已经在中山做了很多年了”。据其介绍,自己在中山另一个地方和朋友合伙开了一个塑料厂,他在这边回收的输液瓶和输液袋经过破碎等处理后,就会再运到塑料厂进行加工再生产的,说完他还出示了该塑料厂相关证照的电子照片,经营范围确实包括了“(未被污染)输液瓶、输液袋回收”一项。对于为何使用“医疗危废物”的黄色塑料桶运输,陈某解释是比较耐用、好装车,其是否装载过医疗危险废弃物品亦无从知晓。

虽然陈某出示了相关证照图片,但环保执法人员发现,这处简陋厂房与证照上的经营地点、责任人名字完全对不上号,已涉嫌无证经营。环保执法人员还表示,该工厂破碎后的塑料颗粒流向也不清楚,用来清洗输液瓶的水池水无任何污水处理程序就直接排到工业区下水道,有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目前已进行取样分析,并会马上关停该厂。

坐标:广州白云

工厂藏山中隐蔽化作业

“类似的小作坊在广州也有,也是无牌无证,隐蔽作业。”在环保部门将小榄这家小工厂查处后,报料人对记者如是说。

为了验证报料人所言,6月13日,新快报记者根据指引来到位于白云区太和镇艺福南街的一家工厂门口。该工厂地理位置比起中山那家更为隐蔽,藏身偏僻的半山腰,四周以山体或高墙作为屏障,建筑外表跟普通仓库无异。工厂大门对着一个小斜坡,刚好可以用来供货车的停放、倒车及掉头。该厂有两道铁门,记者多次拍门都未有回应,只能在门侧等候。

上午11时许,一辆满载的货车从山脚开上来,停在斜坡上。一男一女下车,一边将工厂大门打开,一边指挥货车司机掉头,应该是想让货车倒进去。然而,男子看到记者一行二人站在旁边后,马上示意货车司机停止倒车,随后将大门锁上,并让司机停好车后一起步行离开,留下货车在大门外。

环境恶劣遍地污水横流

为何对方见到陌生人如此警惕?记者决定上前查看,一靠近,就闻到了浓浓的药水味,掀开麻布,随机打开三包黑色塑料袋,都是输液袋和输液瓶,还有杀菌类或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瓶及少量注射器,有的瓶内还有残留药液,货斗下还有液体不断漏出。

约10分钟后,货车司机返回,发现记者在尾厢处查看时,他没有询问或制止,而是马上将货车驶离,此前开门的一对男女见状后,也没有再回到厂里。

记者当场向相关部门举报,随后与执法人员一同进入工厂。厂区内无任何证照公示,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药味,在高温下令人作呕;各类医疗垃圾堆放十分混乱,和一些生活垃圾混在一起;地面上污水横流。现场清洗输液袋用的水池乌黑一片,表层还有一层厚厚的灰黑色漂浮物,池水没有任何处理措施,直接沿着水沟排到厂外的小溪中。

该工厂的房东告诉记者,工厂老板姓沈,租用其房屋一年多。当晚,太和镇综治负责人致电记者称:经初步查明,该医疗输液瓶输液袋回收加工点属无证经营,是非法生产的黑窝点,其所租用厂房也属违建,白云区相关部门已连夜对其进行查处。目前,该工厂已被取缔,里面的医疗垃圾连夜被清出并做无害化处理,相关违建也被拆除。

坐标:东莞厚街

工厂藏身荔枝林

果农担心作物受污染

在东莞厚街马岭村,新快报记者也发现了一家藏在荔枝林深处的疑似无证工厂。该处荔枝林大约有几十公顷,穿过林园后才能看到这家铁皮屋顶的工厂。工厂四周的窗户都被甲板封得严严实实,但站在工厂外,还能听到里面机器轰鸣的声音,还能闻到一阵阵化学药物的气味。

记者以借洗手间为名进内察看,发现工厂有上千平方米,未在显眼位置悬挂营业许可证照。不出意料,在厂内一角,记者发现了一包包装有医用塑料瓶罐和半成品的蛇皮袋,一些输液袋里还残留着各种颜色的液体。一堆堆的黑色塑料袋中还有多个印有“医疗废物”“感染性废物”等警示标识的黄色塑料袋或塑料箱,跟其他医疗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使用过的针筒和医用手套等散落一地,有的输液管上还连着针头。

记者在厂外发现,外围的排水沟边上有多条白色水管,直接流向旁边的河涌。河岸上都是荔枝林或当地农户的瓜果种植地,多名果农都对记者表达了担忧:“这家工厂在这里开了三四年了,不少顾客都担心这里的污水和产生的废气会影响到我们的荔枝。”在记者和果农对话期间,该工厂的一名年轻男子始终关注着,当记者离开时,这名男子也尾随了好一段路程。

■文/图 新快报记者 彭程 王吕斌 实习生 张逸菲 胡一琳 林紫兰 李若鸿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