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多管齐下,让骚扰电话不再有生存空间
日期:[2018-07-31]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史洪举

针对营销电话扰民、恶意电话骚扰等问题,工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决定自2018年7月起至2019年12月底,在全国开展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提出,重点对商业营销类、恶意骚扰类和违法犯罪类骚扰电话进行整治。同时,增强骚扰电话提醒和预警能力。

作为手机用户,几乎没有人没接到过骚扰电话或垃圾短信。这些骚扰电话可能来自于商家的反复推销、促销,更可能来自于违法犯罪分子的意图诈骗。普通人如果经常接到推销电话,很可能导致工作生活受到极大干扰,不胜其烦,甚至连有些地方的120这种特殊电话都受到骚扰电话的干扰。

一些接到骚扰电话的人,可能源于购物或办理会员卡时预留了联系方式,进而被商家不断骚扰,也可能是个人信息被泄露,沦为诈骗分子的“钓鱼对象”。但还有一些商家则是通过购买相关号段后广泛撒网式地随机拨打电话号码,不厌其烦地向不知名的用户拨打电话。从这方面来说,除严格保护个人信息不泄露外,关键要约束从中牟利的通信部门和商家。

根据有关报道,拨打骚扰电话的商家主要在于推销产品,为商家提供号段资源的通信公司恐怕也不是白做贡献,而是向拨打电话的商家收取一定费用。也就是说,在商家的盈利冲动下和一些通信公司的默许下,电话用户成了屡被骚扰的“小白鼠”。特别是,很多骚扰电话要么是通过改号软件处理过的“虚拟号码”,要么是商家从通信企业批量购买的号码。作为普通人,基本上没有拒绝骚扰电话的权利,即便利用智能手机设置了黑名单,也无法完全过滤骚扰电话。

可以说,一些人之所以有恃无恐地拨打骚扰电话,主要在于违法成本太低。虽然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屡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以拘留或者罚款,但骚扰到何种程度方算“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并无标准。况且,这些骚扰电话来去无踪,难觅源头,很难追查到谁是元凶。极低的查处概率和极小的违法成本,自然让骚扰电话难以根绝。

现代社会,人们享受互联网、移动通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享有不被骚扰电话扰乱生活安宁的权利。杜绝推销电话,势必应全面推行电话实名制,强力打击改号软件,让商家失去骚扰他人的电信资源,并注重夯实通信公司责任,要求其提升技术手段,切断来源不明电话的路径。在实名制背景下,应坚持追溯倒查,揪出元凶。除将其列入黑名单,限制办理电信业务外,还有必要完善法律法规,同时赋予受害者索赔权。

此番13部门联合发文整治骚扰电话,既提出要切断相关软硬件推广、销售和使用渠道,同时提升预警能力,还提出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各部门对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的企业和个人实施联合惩戒,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这些手段可谓有的放矢,多管齐下,全方位围剿骚扰电话。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