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对“老好人”说不!
日期:[2018-08-02]  版次:[A25]   版名:[女人帮·热辣生活]   字体:【


这个时代的很多事物都面临被颠覆、被反转的境地,比方当我们说一个人是“好好先生”或“老好人”时,实际上并不一定代表着褒义,更不一定是肯定这个人的所作所为、言行举止——在心理学概念当中,一些不太善于拒绝他人请求(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一味让自己受累或宁愿自己受累也不愿意让他人觉得自己不好、总希望得到所有人对自己的认可、经常疑心去猜测他人的心思、活在别人对自己的期待当中、用敏感而卑微的姿态委曲求全的人,往往被称为“取悦症”、“圣母型人格”或“讨好型人格”——Ta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一味追逐外界的认可,自我的心理边界不清晰,自我认可偏低,而且往往并不被人重视。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讨好型人格”的问题,并且告诉你,如何对“老好人”状态说不!

■新快报记者 陈斌/文 廖木兴/图

1

总是爱别人=压抑自己

今年早些时候,“别人家的孩子”蒋方舟曾在一档节目中分享了她的一些经历,这些经历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的表现,例如恋爱时男友因一点小事在电话中责备她,她一直在电话里道歉了近两小时,对方依然觉得她的道歉不够诚恳,挂断电话后还是不断地打过来,看着密密麻麻的来电显示,蒋方舟表示自己竟然不敢对对方表达不满,不知道应该如何把自己的真实情绪表现出来,让对方知道她不高兴,反而是很害怕让对方觉得不高兴。此外在生活中与其他人的交往,她也很在意别人是不是喜欢自己,甚至用到了“谄媚”这样的字眼,“讨好型人格”特质让她活得特别累,无时无刻在做别人想要她做的她,而不是自己本来的“本我”。

这种人我们身边都有,公司里总有那么一个“好使”的同事,谁让Ta帮忙都行,帮忙带份早餐、顺便买杯咖啡,甚至有时候忘了给钱,Ta也不好意思主动去要,“大家开心就好”,类似的话近乎是Ta的口头语,同事们也习惯了对Ta“提要求”,Ta基本上不会说“不”,生怕同事会不开心,所以总在照顾别人的情绪,而从来不照顾自己的感受,并非Ta不懂、不会照顾自己的感受,而是Ta的内心隐含着两种不同的防御机制。

一个是压抑,“讨好型人格”的人的性格特点之一,就是将自己的合理需求主观压制下来,而下意识地优先去满足别人的需要,不管这需要或需求是否合理、是否在自己能力或职责范围内。

本来一个人健康的人格,是既有满足自己需要的部分,也有满足他人需要的部分,这两部分应该是处于一种较为合理和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一部分失衡,不论是过于偏重自己的需要还是过于偏重他人的需要,都会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

简言之,这是一个“自己都不爱,如何爱别人?”与“总是爱别人,如何爱自己”两种状态中的博弈,“讨好型人格”的人,就是失衡于“总是爱别人”这个点上,一方面忽略了“自我”的需求也需要满足,另一方面总是被你“爱”的别人也不见得就真正能念你的好,真正认可你这个人。

2

自己的需要≠别人的

一个健康的人格,自己的需要就是自己的,他人的需要就是他人的,这个边界是很清晰的,不能被混淆。如果混淆了自己的需要和他人的需要,将自己的需要当成别人的需要,就会以不断去满足他人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从而模糊了自我边界,又或者是总觉得他人身上也有自己同样的需要,而不停地努力去满足别人的需要。

这也是内心隐含的第二种防御机制——投射,即将自己的需要,投射成为别人的需要。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存在,会让一个人疲于奔命,为了满足并不是自己需要的他人的需要,会不停歇地努力。比如表现得对所有人都很友好,谁有事情劳烦到Ta都不会遭到拒绝,并且在帮别人的时候即便感到疲惫也不会说出来,似乎总有“助人为快乐之本”的理念和价值观作为支撑,似乎总是愿意奉献自己的所有来帮助他人,自己的需要并不重要,似乎将自己的重要性放在不那么重要甚至末位的位置上,才是正确的;似乎满足别人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快乐”……

但事实上,这样的人在自己独自一人的时候,非常容易感到压抑与不开心,一旦别人不需要Ta的帮助或者是自己帮不了别人的时候,就特别容易感到难过、伤心甚至恐惧,Ta更喜欢与大家“在一起”的感觉,也更容易通过帮助满足别人的需求来“控制”他人,当然,这有点儿“一厢情愿”,因为他人并不一定接受这种“被控制”。

3

“爱的滋养”不够=安全感匮乏

心理咨询师告诉我们,“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的关键,还是离不开这样几个因素。

首先是自身安全感的匮乏,因为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就让Ta总觉得如果不去讨好别人,就很有可能会感受到来自别人的恶意甚至是受到别人的“攻击”。

在心理学的范畴,安全感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属于个体的内在精神需求,是对可能出现的、对个体的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这些危险或风险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和可控。安全感不足或匮乏的人,容易焦虑,对事物容易产生不必要的过度担心,内心深处对自己和别人又都不足够信任,也容易缺乏自信,会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关键时刻总希望依靠别人,希望别人能够帮到自己,觉得如果没有他人的帮助,自己就会“难以生存”,所以,“讨好他人”就成了弥补Ta安全感不足和自信心不足的“武器”。

也可以说,安全感匮乏的人和自信心不足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爱的滋养”不够。一个人,只有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足够的爱、在爱里塑造起Ta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感受到相应的安全和踏实,也才能具备相应的安全感和对自我的清晰认知。而对自我的清晰认知,会让一个人正视自己——既不会妄自菲薄,又不会过于自大自负,反之,一个缺乏安全感、对自己认识不足的人,就容易希望通过帮助他人得到他人的关爱和肯定,而且只有通过帮助他人得到关爱和肯定,Ta才能感知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

4

学会说“不”=感受自己的需要

任何一种心理状态或行为倾向,在开始的时候,都没有到“病”的程度,但如果不加以重视,任由这种心理状态或行为倾向滋生发展,渐渐成为劳心的“枷锁”,很可能会演变成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就麻烦了。

所以当你意识到自己多少带有点儿“讨好型人格”的倾向时,需要做的事情是开始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为自己付出,学会对他人说“不”。尤其是对他人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更要直截了当地拒绝,当然,这对你来说,需要一个过程,但首先你内心要先有这样的意识,而不是任由这种状况继续发展下去甚至变本加厉。

心理咨询师建议,学会为自己付出,你可以试着规定自己每天要为自己做到三件事,具体哪三件事,可以由你的实际情况来定,不论大小,只是一定要想办法完成。要提醒自己,“爱自己”是第一位的,自己都不爱,如何爱别人?先把“爱自己”的轨道扶正,接下来再来对比自己与他人的需要。

每天,在纸上记录两项需要,一是用于满足自己的需要所花费的相应的时间、精力及经济开销,二是用于满足他人的需要所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对比花费在这两种需要之间的成本是否合理,通过这样的办法,来减低“为他人付出”的各项成本。

学会独处,与外界保持适当合理的距离,让自己能够真正地与自己相处,并接纳自己,感受和聆听自己内在的真正需要,从内心尝试突破自己的压抑感,例如试着与自己的身体如心脏甚至双手等对话,让自己切实感受到肉体的疲累所带出的诉求……

成年人的社交关系中,别人如何对待你,关键取决于“你是谁”,如果你拥有足够的“价值”,别人自然会尊重你,愿意与你交往,一味地去讨好或取悦别人,不论你是从认知上还是从行为上,抑或是从情感上,都并不能为你赢得实质上的尊重,赢来真正意义上的友好回应,肯定自己的价值,正视自己,不卑不亢,这也是高情商的表现。

于东辉

【本期专家】

广东省心理学会咨询与治疗专委会常委、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特邀专家、心海榕社工中心发起人兼督导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亲子、情感方面的困惑想听听专家的分析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joyxkb@vip.sina.com。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