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王时敏一生都在与黄公望“血战”
日期:[2018-10-28]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王时敏《秋山白云图》轴 此图是作者有感于“三伏生秋”之意于盛夏的雨后仿元人黄公望笔意所作的秋景图。王时敏自明崇祯五年(1632年)辞官归里后便潜心于对宋、元诸家绘画的研究,其间创作了大量摹仿黄公望的作品,此图便是其中一幅深得黄氏“浅绛”画风的力作。其笔法松秀灵动,色、墨富于变化而有层次,重叠交错的墨点更是将山形树貌有机地统一于高逸的境界中。

王时敏《长白山图》卷 该图绘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画家时年42岁,是其早期代表作。此图用笔细润,墨色清淡,意境疏简,已脱去董其昌遗法,是画家逐渐形成个人画风期间的重要作品。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整理

王时敏(1592-1680年),“四王”第一代人。本名王赞虞,字逊之,号烟客,又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人,明末清初画家,大学士王锡爵之孙,翰林编修王衡之子。

王时敏主张摹古,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构图较少变化。

王时敏的绘画,可谓受董其昌的影响最深。在元季四大家中,董其昌最推崇的是黄公望。王时敏因而也“服膺黄子久”,更是“穷其间奥”,顶礼膜拜。他说:“子久画全师董、巨,用笔以苍润秀逸,布景以幽深浑厚为主,凡树枝转折,石面向背,山形分合,扶疏迂回,各尽其态,而远近浓淡,一以皴法运之,故杰构渊思,与笔墨气韵相映发,于尺幅片楮间,有斐亹不穷之致。”他生平所见黄公望卷轴二十余本,又从董其昌处购得几幅,旦夕临摹,冥心研讨。因此,他的绘画,主要脱胎于黄公望,兼及其他三家笔意。

从传世的许多王时敏画迹来看,他对传统技法的摹拟,也并非完全的“刻意泥古”。而是通过摹拟,摸索和掌握传统技法的源流和表现方法,使之融化在自己的笔墨里。因此,虽在他的画上,几乎都题有仿董北苑、黄公望、倪云林、王蒙等等笔法,特别是一生与黄公望“血战”,画格与黄公望极为相似,其中的笔墨情趣、形象体态也与董其昌步趋一致,但是王时敏的画还是有他自己面目,更为温润,而具有骨力;繁密之中而见清流雅逸之趣。他个人的艺术特性是非常明显的。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