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90后男同事们教给我们的“消费观”
日期:[2018-11-01]  版次:[A23]   版名:[时尚花生]   字体:【





90后的年轻人很多都在践行着这样一个观念——YOLO,即“You only live once”,基于这种思路,我们会发现,很多90后在社交平台上都在宣告着这样一种观念:一辈子这么短,我要活在当下!有喜欢的先买,有想做的先做,有想吃的先吃,以后?留给以后,现在我只想享受最好的现在——这就是90后的价值观,敢于放下一切束缚,去追寻想要的生活。

■新快报记者 毛静 实习生 叶安琪/文(受访者供图)

人物@Gary

职业 从事公关与传播行业

94年生人

他的消费观 为自己的喜好去消费

日常花销分配 有严格规划

球鞋30% 生活消费30% 手办20%

1

乐于为喜好埋单

出生在信息时代的90后们,有着自由奔放的思想,对工作和生活更有独特的想法, 大多出生于生活条件优渥家庭的90后们,吃穿不愁的先决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动力。

近年中国的年龄结构,老龄化比重正在不断攀升,与此同时,90后的社会担当比重也在稳步提升,并逐步成为消费市场上的新鲜血液。他们偏向于更多元化和更个性化的消费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生活必须品的消费需要,他们会把更多目光投向消费对象背后的故事以及如何通过消费提高生活品质。小众消费品更得他们的欢心,“乐于为喜好埋单”可以成为他们消费观的形容词之一,尽管也伴随着很多质疑和不解他们为什么愿意将钱投入到这些上?

这都不重要,90后们依然用他们的方式消费着,并且同时也向身边的人灌输着他们的消费观和最新最潮的资讯,从各类付费软件到各种跑腿服务、从流水线到手工定制、从常规款到联名款……他们在积极适应这个社会的同时,也在积极改变着这个社会,有评论说“90后或会成为未来世界中最可怕的一代中国人”,想来也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确有可能。

本期采访的三位90后男士,便是身边可以借鉴的典型个案。

2

因喜欢所以投入金钱和时间

在Gary的日常花销规划当中,每月近一半的钱会交给球鞋和手办,但他并不是单纯因为鞋子好看就买的人,他会特意去找和球鞋有关的文章,深入了解每款球鞋背后的故事,对他来说,这些背景也是每款球鞋的价值所在。

鞋子并不仅仅为了穿

他告诉记者,他在网上认识了一名篮球爱好者,把自己对篮球的喜爱和擅长的绘画相结合,举办了自己的“跨界画展”。Gary是读设计的,看到这朋友的玩法,让他颇受启发,因为自己喜欢而不断付出努力最终实现梦想开个人画展,这样的参照让他觉得自己也可以为喜欢的球鞋做一些事情。

他开了自己的公众号,分享球鞋的故事和自己的看法,并且配上自己创作的与球鞋有关的图片,每次推送,都能得到不少网友的同感和欣赏,这让Gary觉得很有成就感。

但其实Gary的父母和很多球鞋迷的父母一样,对他收集鞋子这件事总觉得不可理解,认为鞋子买来不穿,就是一种浪费,在他们的观念当中,鞋子就是用来穿的,是生活用品,和吃饭用的碗没什么区别,但对Gary而言,那不仅仅是一双鞋子这么简单,买一双球鞋可能是因为它能与不同衣服混搭,表现不一样的穿搭风格,更因为每款鞋子背后的故事。

Gary对每一双鞋子的护理都十分细心,下雨天还会为鞋子喷防水喷雾以防弄脏,他自己也觉得好笑,可能是感觉自己对自己都没有对鞋子那样细心。

为爱好掏钱也会精打细算

Gary告诉记者,好比女生爱化妆所以热衷收集各种色号的口红用来搭配一样,他对各款鞋子的喜好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可能在别人看来,已经买了很多,但对他自己来说,那是不一样的,哪怕是看起来一样的颜色,实际上也是有区别的。

而且对他来说,他是认为买一双自己喜欢的球鞋,无疑是一种满足——辛苦工作最终获得自己喜欢的东西,难道不是生活中的“小确幸”吗?

当然Gary也觉得,90后也有各自的消费观,不管大面上看起来有多相像,实际上每个人毕竟还是有每个人的观点,他不会一看到喜欢的就立刻冲动下单,他也会精打细算,去各个不同的平台上做价格对比,以求能以较低价格入手。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