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改革开放“城门”开,他们奔广东来发财
日期:[2018-11-23]  版次:[A03]   版名:[致敬40年]   字体:【
■农民工博物馆外观朴实,一如其展现的过去。


■上世纪80年代进城务工人员需要的证明和证件。


泛黄的证件、老旧的生产线,农民工博物馆记载着基层人民的奋斗史

本期关键词

白云区

农民工博物馆

暂住证、劳务证、生育证、就业证……现在人们或许很难理解,到非出生地务工需要那么多的证件。在位于广州市白云区马务村的农民工博物馆的一个陈列柜里,由过来人捐出的形形色色的证件垒成了厚厚一摞。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证件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了时代的印记。而在农民工博物馆里,这些已经“绝种”的证件,则成为了当年农民工的奋斗见证。这些由社会各界捐赠而来的藏品,承载和记录了基层人民的改革开放奋斗史。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广东于1989年迎来第一波进城务工潮,100万民工闯广东,农民工跨省流动就业进入鼎盛时期。在馆内,陈列柜中除了展示当时农民工需要使用的各种证件外,还有各式的劳动工具——工衣、安全帽、大锤、刨子、角磨机,每一件工具的背后,是一双双勤劳的手,铸出了改革开放的骄人成果。

改革开放,广东迎来第一波进城务工潮

在博物馆二楼展厅,这里以时代沿革、制度变迁为纵轴,向世人展示农民工现象孕育、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市民在此可感受到他们的个人命运与时代变幻的关联。

何谓“农民工”?展柜里的一份学术刊物记录着这个词语的诞生,那是1984年第1期《社会学通讯》收录的学者张雨林论文《县属镇的“农民工”——吴江县的调查》,“农民工”这一称谓的最早表述来自这里。《县属镇的“农民工”吴江县的调查》中说,他们的户口在农村,保留着人民公社社员身份,被接纳到附近的县属镇中做工,其中绝大多数是长年工,他们工资的一部分作为公共积累,人们称他们为“农民工”。

改革开放,多年紧闭的“城门”悄然打开,那句朗朗上口的“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为广东吸引来第一波进城务工潮,当时人称“百万民工闯广东”。“兹有我村柒生产队,姓名廖有强,性别男,年龄廿,今因前往广州市搞收入,希有关部门给予方便。”这是一份劳动部门证明,“‘搞收入’还是非常口语化的表达,可见当时人们的淳朴”。博物馆何超鸣副馆长向新快报记者介绍,这是一份来自当时高要县白土镇长塘村委会的证明。何超鸣解释,那时,农民进城务工需要当地政府劳动部门证明。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文件,取消了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的限制。

有证书有故事,进城打工去,情书抵万金

在博物馆的二楼,形形色色的就业证、生育证、暂住证布置在陈列柜中,多得已经垒起了一小层。“一开始农民工出城需要带很多证件在身上,现在大部分都不需要了,也是城乡壁垒逐渐打破,政府服务越来越便民的明证。”何超鸣介绍。这里还有粮油票、布票、肉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等票据,“一代代农民工在‘票子’交易中成长起来了,他们从放下锄头出城去,到放下书包务工去,这就是进步,这就是发展。”随着时间改变的还有这个名词,从当年“农民工”,到了现在变成了更为中性的“进城务工人员”。

博物馆的展品也并不冰冷,讲解员带着记者来到一个陈列柜前,“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眼眶泛泪。”她告诉记者,这里有重庆万县籍打工妹阿琼与韶关南雄籍打工仔阿泉的20多封情书。这些情书写于1994年,那是阿琼只身一人从重庆万县云阳镇来到罗冲围利工民制衣厂打工的第二个年头,当时她才18岁。

记者留意到,20多封情书并不是两地书,信封上的邮戳都是广州市,而且大多是阿琼寄出的。“可能男生比较长情,女生写给他的信,他几乎每一封都留着。”何超鸣告诉新快报记者,阿琼跟阿泉都是利工民制衣厂的工友,后来两人都换了工作,那时没有手机,阿泉就给阿琼写信,一个星期写两封。“我白天上班,晚上回宿舍给他回信,有时为了不让同事发现,我就躲在被窝里写。当时每天下班第一件事,便是去厂门口传达室的信箱看有没有他给我写的信。那是我一天最开心的时刻。”藏品的背后还有女主人公青涩的回忆,她把这些生活的细节在书信捐赠时和盘托出。

感人的故事需要一个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举国欢庆,阿琼和阿泉也在这一天登记结婚。后来的日子,夫妻俩在广州和佛山等地的工厂里奔波、打工,养家糊口。现在,奋斗的农民工夫妻也开始享受到汗水的馈赠,他们在广州金沙洲附近买了房,现在小孩也已经19岁了。

从打工仔奋斗成为老板,她是博物馆“首捐”

2012年在3月24日,一套19年前价值60万元的制鞋设备成为了农民工博物馆在白云区征集的首批展品。捐赠人为白云区政协委员钟丽贞,她也成为农民工博物馆展品捐赠第一人。钟丽贞的企业成立于1993年,此前她也是一位来穗奋斗的农民工。在创立公司前,钟丽贞与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一样,是橡胶十四厂生产线上的一名针车工人。经历几年的打工生活,钟丽贞毅然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钟丽贞捐赠的展品共有5台机器,包括掹鞋机、打钉机、小型冲床、铲边机、抛光机等。其中掹鞋机生产于上世纪80年代的台湾,1933年引入,是公司引入的第一台制鞋机械。“当时制鞋机械相当缺乏,我们起步条件也不好,该机器引入时已是使用过的旧机器,因此具有更深刻的历史意义。”钟丽贞在捐赠理由里提到,现在企业生产用到的机械都是国产的生产线,生产用具的变迁也见证着改革开放的飞跃。

“一代代农民工在‘票子’交易中成长起来了,他们从放下锄头出城去,到放下书包务工去,这就是进步,这就是发展。”

——何超鸣

农民工博物馆有段古

农民工博物馆的构思最早始于2011年,广州市计划在市内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城中村”,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保留其原貌,集中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工的生产生活发展状况及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贡献,留下城市快速发展的印记。

2011年8月份,全市包括白云区马务村、槎龙村在内的17条“城中村”进入备选名单,并由市“三旧”办在其官方网站上以公投方式征求公众意见。17条备选“城中村”中,马务村公众认可度最高,得票率高达27%,远超其他“城中村”。

广州的这座博物馆是国家第四座对农民工致敬的城市建筑:2008年4月,深圳的劳务工博物馆对外开放;同年5月,打工者文化艺术博物馆在北京东郊皮村成立;2011年10月,中国农民工博物馆在四川成都金堂县正式开馆。2012年9月,广州农民工博物馆在白云区马务村建成。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 张英姿 陈琦钿 ■专题统筹:新快报记者 张小奋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