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香港中文大学收藏超十种宋拓碑帖
日期:[2018-11-25]  版次:[A11]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东汉西岳华山庙碑廟碑(小玲珑山馆本)

■淳化閣帖泉州本(南宋,初拓) 卷六至八集王羲之書

■唐 九成宮醴泉铭(欧阳询书書)(宋拓本)

■淳化閣帖泉州本(南宋,初拓) 卷六至八集王羲之書

《东汉西岳华山庙碑》《东汉夏承碑》是其重要藏品

收藏周刊记者通过走访了解,目前收藏宋拓本的机构或私人,华南地区并不多见,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下称:文物馆)在这方面的收藏,可算是难得的机构之一,超过十种宋拓本的收藏更是值得书写一笔。包括宋拓本《东汉西岳华山庙碑》(马氏小玲珑山馆本,又称顺德本),《东汉夏承碑(华氏真赏斋本/李氏临川十宝之一)》《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孔氏岳雪楼本)》《唐颜真卿大字麻姑仙坛记(何绍基旧藏本)》等。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宋拓本《东汉西岳华山庙碑》

被尊为“汉隶第一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件宋拓本《东汉西岳华山庙碑》(马氏小玲珑山馆本,又称顺德本),原因是清代学者李文田旧藏,《西岳华山庙碑》是东汉桓帝立于陕西省华阴县西岳庙内的碑,碑文内容主要是记述周至汉间,历朝对西岳华山的祭祀事宜。但历经风雨,最初的碑石文字模糊难辨,后来经弘农太守袁逢遵照古制主持重修庙宇,并竖立此碑。唐宋时期此碑保存仍算完好,唐人李商隐等也有过题名。可惜,明嘉靖年间陕西发生过大地震,华山庙和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后书家学者几度对碑双勾、补摹、重刊。现存庙里的碑石是陕西省于2007年重新刊刻。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陶淑慧撰文认为:“此碑文字点画丰满厚重,结体紧密,方正沉稳中寓变化,尤其是姿态各异的波磔,增添了文字的动感之势,整体古茂流丽,深受诸多书家学者推崇。”此碑更被清初学者朱彝尊称为“汉隶第一品”。而清代著名画家金农更称“华山片石是吾师”,有多幅临摹此碑书法传世。陶淑慧认为,金农当年临摹的,正是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这一拓片。

陶淑慧介绍,原碑石现在已经不在,流传于世的拓片名声显赫的有四件,一、长垣本,又称商丘本,现藏日本东京台东区里书道博物馆;二、华阴本,又称关中本;三、四明本;后两本均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四是顺德本,又称小玲珑山馆本。“(四本中)顺德本拓印年代最早。”陶淑慧认为。

据了解,“顺德本”于清代先后由金农、马曰璐(小玲珑山馆)等收藏。其中,李文田在收藏期间,曾邀赵之谦双勾补摹缺页,一并裱于册中。“李氏于友朋处亦曾相继借观长垣、华阴、四明三本与此本相校,并将各本异同以小楷分注此册各页四旁空白处。”

这一本传及李文田之孙李棪“共历三代”。1970年,利荣森先生得此本后随机捐赠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73年正式成为馆内最早的碑拓藏品。

真赏斋本结字风格奇古

为历代收藏家珍重

宋拓本《东汉夏承碑(华氏真赏斋本/李氏临川十宝之一)》为明代江苏无锡华夏真赏斋旧藏,到了清代则由江西临川碑帖收藏家李宗瀚收藏,资料称,《夏承碑》是汉代名家蔡邕所书。但原碑石在明中期被毁。

夏承在世为官,根据北宋赵明诚《金石録》所述,此碑出土时刻划完好,至明成化十五年,广平知府秦民悦建碑亭保护。嘉靖年间因筑城被毁,后在嘉靖二十四年的知府唐曜取成化拓本重刻于漳川书院,并在碑文末加刻“淳于长夏承碑”楷书印章。

在世流传的《夏承碑》拓本中,真赏斋本《夏承碑》为最早。碑的内容主要是“传扬儒家重品行、尚教化的思想。”

在清代,更有不少学者专门借临,是当时碑学书法萌芽初期较多被选作临习的碑刻范本。清中期,真赏斋本《夏承碑》为陆恭收藏,并曾借予翁方纲临写,缺字部分更由翁方纲补摹,更有另一件由翁方纲双勾《夏承碑》传世。可以说,《夏承碑》是清代学者互相临习、交流的重要物品之一。

这件宋拓《夏承碑》后由郑孝胥收藏,并有于右任的观款。后被丁念先带至中国台湾,1981年则由北山堂主任利荣森先生购入,并转赠文物馆,成为该馆最重要的碑帖拓本之一。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副研究员何碧琪认为,“真赏斋本为历代收藏家珍重,其结字风格奇古、字画清晰。”翁方纲曾言此本风格有蔡邕《隶势》所谓“异体同势,奇姿谲诞,靡有常制”。

《集王圣教序》

使行书入碑更成风尚

《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孔氏岳雪楼本)》是保存王羲之行书法度最重要的碑刻之一,文物馆藏本是清代著名的广东收藏家孔广陶岳雪楼旧藏宋拓本。

“圣教序”全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传世有多种。“集王圣教序”是“太宗文皇帝制”,即唐太宗御制序文,并专指“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的碑刻。此碑旧在长安修德坊弘福寺,北宋初移入文庙,现藏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何碧琪认为,《集王圣教序》由摹集、勒石至选材均见精到,具行气,字与字间尽量连贯,每字笔画顿挫等,笔意明显,此碑的精拓本是学王羲之书法的优良范本,影响唐宋书法发展较大。“《集王圣教序》使行书入碑更成风尚,稍后李邕《李思训碑》更与其一脉相承。”

何碧琪研究称,“此碑可以说是法帖之祖的《淳化阁帖》之先导。”

《集王圣教序》经历代捶拓,字画逐渐浅细,而且碑断于南宋与元之间,断碑前的拓本尤为珍贵,现存最早版本是拓于北宋,文物馆藏本则是孔广陶旧藏南宋或金时期拓本,且为断前拓本,明中期到现代,该拓本由江苏、浙江流传到广东,民国曾有沈尹默题字,直至1985年,由利荣森购入后赠与文物馆。

《麻姑仙坛记》

为“颜书各碑之冠”

《麻姑仙坛记》是颜真卿于江西抚州刺史任上所书,大历六年,他游览南城县麻姑仙坛后,撰记以志麻姑得道之事,当时颜真卿六十三岁,《麻姑仙坛记》碑原立于江西省南城西南二十三里的麻姑山上。可惜原石相传为雷火所破,因此原碑尺寸、行次、形制等今已不详。《麻姑仙坛记》至今流传有大、中、小字本三种,何碧琪认为,大字本最得颜真卿韵致,文物馆藏本即大字本。宋《宣和书谱》及朱长文称大字本风格秀颖,清代何绍基评价谓“神光炳峙,璞逸厚远,实为颜书各碑之冠。”

据了解,《唐颜真卿大字麻姑仙坛记(何绍基旧藏本)》属宋代横木刻大字、白麻纸拓本,与上海图书馆沈树镛旧藏本、上海博物馆藏戴熙跋本、《书迹名品丛刊》印本(高岛槐安居藏)等拓印于同版。据资料显示,元代梁伯达曾重建此碑,明清均有翻刻本,而元刻本在清代已罕见。

据了解,清代何绍基获得此本是在吴门泊次,“余昔得此宋拓本于姑苏”,何绍基还曾让晏云唐据此本双钩、后镌石,约成于道光年间,后来何绍基再借此本予黄雨生父子勾摹上石。

何碧琪介绍,何绍基曾藏大、小字本,对二者差异有客观分析,他认为大字本“结构神明,实远胜小字体”,并认同黄庭坚称小字体是宋初一僧所书的观点。她认为,文物馆藏本用淡墨拓印,相较其他版本的浓墨拓印要更清晰,而且“残损最少而字口清晰,无怪乎何绍基对此本推崇备至。”

此本在上世纪90年代由北山堂利荣森购藏并于1994年捐赠予文物馆。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