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清江
据报道,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岩已经是多次上会的“老委员”。12日,她身着红色外套,坐着轮椅前来报到。今年带来了三个提案,其中一个是关于中小学桌椅高度调整的,她查阅了北京疾控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发现北京中小学生近视比例很高。但北京中小学生课桌椅符合率却不高,也就是说桌椅与身高不匹配,调整中小学生桌椅高度已经是当务之急。
中小学生课桌、座椅的高度,是影响青少年视力和身体健康发育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小学生的身体正在生长发育阶段,不合适的课桌椅不仅对学生的坐姿、视距等造成很大影响,也会危害学生身体健康,比如影响颈椎正常发育。应当说课桌椅高度对孩子健康的影响,早就被人们所熟知,因此早在1988年原卫生部曾发布有学校课桌椅卫生国家标准,确定了九类不同身高的学生使用的桌椅高度标准。
例如,学生身高在119厘米以下,其使用的课桌高度应为52厘米,桌下空区高度应为40厘米,椅面高度应为29厘米;学生身高在143厘米至175厘米之间,其使用的课桌高度应为67厘米,桌下空区高度应为55厘米,椅面高度应为38厘米。后来各地陆续完善了一些标准,并且在应用中根据中小学生各年龄段的身高特点,设计了课桌椅若干个型号的标准。
这些标准总体来说符合生理卫生的设计,但在实际运用时,却很难符合每个孩子的身高特点。一方面,因为孩子之间个体的差异总是存在,并且孩子身高不稳定,孩子发育的不同时期,身高会相应较快增长,不同孩子发育的年龄点也有所差异,由学校统一提供课桌椅既无法准确预测和提供,也无法及时随孩子身高来调换课桌;其次,不少的学校都不愿意教室课桌椅高低不齐、大小各异,既不美观,也不便于管理。因此,许多学校对学生课桌椅的配置大都采用年龄段学生平均身高所对应的型号,虽然符合大部分学生的身高,但无法兼顾少部分孩子差异的特殊性,以至于有的孩子感到桌高太高,有的则感到太低,影响身体健康。
学生课桌椅高度调整须精细化。一方面是标准的精细化,根据青少年儿童各年龄的身高特点,提出课桌椅普遍适用的标准以及型号的参数,为学校配置课桌椅提供准确的指引;另一方面是调节功能的精细化,目前课桌椅高度“众口难调”,主要是反映在不合孩子身高的桌椅调换难,不妨使用可调节高度的坐椅,即在保证课桌高度一致的情况下,可对坐椅高度进行调节,以此来解决课桌椅管理调配中的种种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