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州天河来的驻村干部 带来了新观念(2)
日期:[2019-01-16]  版次:[T21]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贫困户叶仕元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通过养蜂项目实现脱贫致富。

脱贫之道 1

大村村:只要贫困户肯干愿干,就能赚到钱

发动群众种红薯,这也能赚钱?

红薯基地项目启动时,新圩镇大村村的贫困户们都当笑话说,“动员几十户来免费领苗种植,但只有两家行动。”大村村驻村队长钟伟峰回忆说。

扶贫工作组和合作社通过多方努力,流转集约了53.38亩土地,今年5月,种下了20多亩红薯,9月收成,1亩产量高达5000斤!通过线上线下销售,零售每斤红薯卖到五六元。这样的成效,震动了大村村的村民们。

参与种植的贫困户,种苗免费,只出肥料加管理,收成后由合作社1.5元/斤收购,保证销售,三四个月时间,一亩就有五六千元收入。

红薯怎能如此高产、还能卖出高价?原来,回乡创业的合作社带头人刘苑红,指导村民全程使用有机化肥,利用科学方法,加强红薯的科学种植、田间管理,种出来的红薯不长虫,香甜软糯,口感非常好,大受欢迎。

“看到了示范效果,许多贫困户和其他村民,都纷纷要求加入种植大军。”钟伟峰透露,扶贫资金保全入股专业合作社,目前还规模化种植几百亩无花果,当年种植,当年挂果,摘果期长达8个月,一斤卖出68元的高价,丰产期30-50年。

另外,还开辟养鸡项目,针对贫困户,合作社免费提供鸡苗,农户负责管理养殖,合作社保价收购、包销,贫困户借助这一政策,有的一下申请了400只鸡苗,养半年,起码有1万多元的收入。

“只要贫困户肯干愿干,就能赚到钱。”钟伟峰说。

脱贫之道 2

群星村:龙头公司带动合作社和贫困户组团发展

12月26日,在兴宁市叶塘镇东部的群星村,蔬菜大棚基地边,新鲜采摘的1000多斤无公害小番茄,正整装待发。贫困户邓运辉、廖兴龙看着劳动成果笑得合不拢嘴。他们分别承包了两亩蔬菜大棚。

“我很喜欢这个工作。”廖光龙说,承包大棚,不用自己出一分钱,只要积极参与种植、管理,卖了蔬果,有收成,就能参与分红。

廖光龙说,他最感谢的人,是驻村干部赖祖豪。

赖祖豪是天河区冼村新塘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兴宁,原是赖祖豪的故乡。19岁离乡,14年后回乡扶贫,近三年扶贫工作里,赖祖豪见证了村里点点滴滴的变化。

群星村全村总户数668户,总人口3250人。现有贫困户71户,贫困人口189人,贫困情况较为严重。农业发展滞后,近四分之一耕地闲置。

发展什么产业,更好为村民增收呢?

赖祖豪想了很多办法,经过多轮的沟通、考察,引进了乡贤林道明的兴宁市顺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及旗下的顺群合作社,两年共计投入扶贫资金192.595万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约400万元。对接了广东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崔烨,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专家+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复耕闲置耕地400多亩(还有200多亩正在集约),带动全村蔬果种植产业形成规模。

2017年8月,共建蔬菜基地项目一期协议正式签订。截至2018年11月,基地共创造产值约230万元,公司按约定将扶贫资金投资产生的“保底收益”“固定分红”“种植收益”转移支付给群星村委。按照分配方案,到村收益的20%分配给村集体,80%按人均分配给全体贫困户。 截至目前,村集体已增收3.26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703元。

精准扶贫专属种植区的产品已持续上市,定于2019年5月分配种植收益,贫困户和村集体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将更添一份保障。

“户项目”推进经验

扶贫先扶志

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勤致富

“扶贫不是给钱给物,是扶志,重点是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勤奋致富。”天河区驻兴宁扶贫工作组组长胡光裕对新快报记者如是表示。

经精准识别,天河区对口帮扶的35个贫困村有贫困户1680户,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026户,引导和激励贫困户就业脱贫,制定增收“户项目”,是工作组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

“在之前的工作中,曾走过直接给钱、给物的弯路,但钱花了,技术没学到,钱没赚多少,给的牛、羊、鸡,没几天也被他们低价贱卖了……”工作组副组长龙仲林还告诉记者,在推动过程中,扶贫干部也要与贫困户“斗智斗勇”,比如先给小部分启动资金,资金分批发放,有能力的需要先自垫资金购买生产资料,种养有成效,扶贫队再奖补发放扶贫资金,帮助扩大生产能力。一开始,有的贫困户还十分不满,甚至对扶贫干部拍桌子:“你们扶贫扶脉个(客家话:扶什么)?”

胡光裕说,通过近三年的实践,事实证明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勤致富至关重要,“扶贫与扶能结合”的发展模式,确保了贫困户能稳定增收,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贫困户从2015年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预计到年底,95%有劳力的贫困户达到人均7365元以上;村集体收入,从2015年的0元到现在的几万元不等,多的有15万元。

记者观察

扶贫“软成就”

广州干部带来新观念 洗礼贫困村

“广州人很会赚钱。”经过近三年的接触,尝到了甜头的村民们这样朴实地对来自广州市天河区驻村干部的创新、高效、务实表示赞叹。

“其实,最重要的,是扶贫工作给当地百姓,带来思维方式的更新,带来新观念的洗礼,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驻兴宁扶贫工作组组长胡光裕对新快报记者说。

“他们带来高效有序的政务服务,让人敬佩。”有村委书记表示。原来,天河区财政局驻河口村队长曾灼强到村工作后,就建立了规范、严格的财务报销、审批流程,改革了扶贫资金白条报账、未审先批、在发票上签名等恶习。

为确保生产顺利,他们谨慎又认真,创新又改革,在探索低风险、上规模、可持续的脱贫致富路上,摸索出“短期与长期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扶贫与扶能结合”的发展模式,确定稳定增收,变“输血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

“扶贫不仅仅是任务,我们不仅了解他们的生活困苦,更要帮他们渡过难关。”扶贫工作组副组长农仲林告诉记者,在广州自己一年开车不足1.5万公里,但扶贫一年,35条村来回奔跑,找项目、协调工作,一年能跑6万公里。而每个扶贫干部,每日的步行数,约2万步。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