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州:港为城用,城因港兴, “千年商都”焕新机(1)
日期:[2019-03-06]  版次:[A10]   版名:[2019全国两会·走读大湾区]   字体:【
■开放广州,因港而兴。 在南沙港,货运工人们正在忙碌。

■丽星邮轮停泊在南沙港。

■传统文化与创新科技并肩而行。 南沙人正在制作香云纱。

■繁忙的南沙港。

【开栏语】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为大湾区的合作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指导。

大湾区内各个城市将如何融入湾区建设发展?我们将如何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2019全国两会期间,新快报策划推出大型系列专题《走读大湾区》,记者兵分多路,前往大湾区各座城市实地走访,通过一花一人一物一业,立体展现大湾区城市的发展面貌及亮点,探寻各地融入湾区建设的政策与措施,呈上一幅全景式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宏图。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羊城早春三月,各区景点人流如织,南沙港口千帆竞发,创新工厂活力四射……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之景。

从粤港澳大湾区上空俯瞰,广州南沙处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让其成为与大湾区联通的关键节点。

“以前只能坐船去香港,晚上回来还要绕道深圳,如今可直接高铁到达。”常常穿梭于粤港两地及珠三角城市的霍英东研究院博士吕冬,为近年广州南沙自贸区交通的新变化表示赞叹。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其中明确提出,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因港而兴的广州,在奔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路上,更需要南沙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有新担当。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 张英姿 陈红艳

■专题统筹: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专题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王娟 朱清海 黄婷

■专题摄影:新快报记者 宁彪 龚吉林 毕志毅

城市素描

国家中心城市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未来,广州将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规划纲要》给予广州如是定位,并明确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事实上,广州也堪当此任。

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据2019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广州市交出预计地区生产总值2.3万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2.3亿元的亮眼“成绩单”,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

开放广州,因港而兴。

广州作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唯一从未关闭的对外通商口岸,缔造了“千年商都”的辉煌。兼容并包、开放进取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基因里,为广州带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过去一年,广州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出台实施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4个工作日以内……

车行天下,物畅其流。

近年来,广州加快推进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机场、港口、高铁、地铁等重大项目建设取得进展,承载力不断增强。

广州故事,再出新彩。

2019年2月4日晚(大年三十),粤曲《粤韵新篇》唱响央视舞台,粤剧时隔34年之后再次重返央视春晚舞台。代表岭南文化的粤剧,是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彩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广州文化相关产业蓬勃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据估算,2017年广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1100亿元,约占全市GDP5.12%,成为广州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

走读见闻

“南沙到东莞,50多公里,9分钟就到了”

下午去东莞出差,办完事,在当天下班前,吕冬又回到了位于南沙的霍英东研究院。这样快速往返大湾区各城市间的便捷,是在去年广深港高铁开通后实现的。

“广州南沙与东莞,相隔55公里,驾车往往要个把小时,而广深港高铁,9分钟即到虎门站,太方便了!”吕冬感叹说。

是的,坐上广深港高铁,从南沙出发,不到1小时去到香港、21分钟可到深圳、9分钟就能到东莞……

6年前,正是看中了南沙的地理优势以及南沙周边城市丰富的企业资源,期望做科研转化的吕冬从香港科技大学毕业后,就果断选择了“落户”南沙。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南沙是广州通向海洋的唯一通道,地处中国经济引擎之一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几何中心。南沙周边100公里范围分布了珠三角最繁荣的11个大都市,以及位于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和珠海等的5大国际机场。

近年来,随着地铁4号线的全线贯通、广深港高铁的开通等,南沙的城市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基本实现一小时交通生活圈。

“10年前,我转换了多种交通工具,甚至还体验了人生第一次打‘摩的’,历经数小时才到南沙的研究院,如今高铁加地铁1个小时就到了。未来‘半小时生活圈’的打造,更令人期待了!”经常在东莞、南沙、香港三地奔波的吕冬感叹道。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