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将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打造前海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
海湾风貌景色宜人、高楼林立发展繁荣,无人快递车穿梭其间,戴着耳机的青年脚踏电动平衡车飞驰而过……3月6日,新快报记者来到深圳前海,映入眼帘的一切,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新。是崭新,是创新。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深圳前海这块15平方公里的土地,从一片滩涂、一张白纸开始,如今已蜕变成一座现代化新城,再次让世人见识了“深圳速度”。
城市素描
昔日的小渔村 变身现代化大都市
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与香港一水之隔。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仅有3万多人口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现代化都市。
2018年,深圳市生产总值突破2.4万亿元、同比增长7.6%,经济总量居亚洲城市前五。
作为中国的重要国际门户,深圳是全球经济最活跃城市之一,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是国家创新型城市,拥有高质量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拥有全球第三大集装箱港、亚洲最大陆路口岸、中国五大航空港之一,吸引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
这座公共文化服务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已成为创业者和全世界创客的乐土。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发布,提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用,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
作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深圳的定位是“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深圳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走读见闻
前海 注册资本突破1万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前海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前景,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
深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区党工委书记、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田夫介绍,通过前海深港合作机制,发挥香港作为全球供应链中枢的优势,高效链接全球资源,支持港企业拓展内地航运市场。深化深港通关合作,企业入区货物通关时间缩减70%以上,节约货运成本超过10%。
聚焦制度创新合作,共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前海以打造最接近香港的投资环境为目标,实行最国际化的商事仲裁,全国第一家最高人民法院港澳台和外国法律查明基地,第一家按法定机构模式治理的仲裁院,第一家借鉴香港特区廉政监督模式的廉政监督局,第一家粤港澳合伙型联营律师事务所等先后成立。
截至2018年底,前海累计注册港企总数突破1万家、注册资本突破1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前海蛇口片区的22.96%,纳税占24.63%,固定资产投资占34.6%,实际利用外资占86.39%。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合作发展平台,前海把握住“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总定位,形成了推进粤港澳深度合作的“前海模式”。
优惠 “我们在前海享受了15%的低税率”
2016年,几个热爱机器人文化的年轻人在深圳前海注册成立工匠社,并入驻了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
工匠社联合创始人蔡奋介绍,公司是世界桌面级格斗机器人和游戏机器人的开创者,目前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我们做这种高创意、高设计价值的产品,更愿意接近国际市场,香港特区是国际市场一个非常重要的中转点,非常多顶尖的国际展会、国际渠道资源也都在香港集聚,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分布渠道。”谈到当初选择在前海落户的原因,蔡奋说,他们看中了这里交通便利,也临近香港。
蔡奋说,通过香港这个入口,不仅可以跟香港特区本土人才合作,也可以跟美国、欧盟国家等很多国家的人才互动,或是进行商贸往来。他还透露,梦工场是深港合作很重要的一个区域,经常会有香港特区的学术机构、政府机构来这边交流,园区也有很多香港雇员。他们也经常作为梦工场的代表,去参加深圳跟香港特区政府合办的项目或学术活动,开阔了视野。
“生产我们设计的机器人,需要花费非常高的时间、金钱成本,而深圳基于先进的制造业,拥有全球最顶尖的供应链系统,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质量方面在全球排名顶尖。”蔡奋说,这对于孵化工匠社的项目也至关重要。
“在前海,我们通过E站通进行了企业注册、享受到了15%的低企业所得税率、还有租金水平大大低于周边地区的人才公寓……”蔡奋说,前海制度创新,对企业的起步和发展大有裨益。
创新
“企业发展创新要抓住质量这个牛鼻子”
深圳市海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川”)董事长何唯平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纲要》给深圳的定位之一是创新创意之都,企业发展创新,要抓住质量这个牛鼻子,而质量又离不开标准。
“标准是引导高新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有力工具。”何唯平介绍,海川近年来重点关注环境可持续发展、新材料领域,尤其是后者还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海川还是沥青混凝土领域和城市给排水紫外线消毒设备国家标准的制定者,并连续七年获得深圳市科学技术奖标准奖。
“深圳市除了有资金的奖励,还有政策的支持,让企业有了规范化标签,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何唯平说,从初创研发,到标准专利,再到产业化,深圳一直都给予企业大力的支持,他说,大湾区发展过程中,开放市场应用的舞台将越来越大。
何唯平表示,未来海川将会有很多举措,比如在河套地区建材料孵化器。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 张英姿 陈红艳
■专题统筹: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专题采写:新快报记者 吴晓娴 黎秋玲
■专题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