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 科技金融交通等多要素需“通”“融”(1)
日期:[2019-03-15]  版次:[A08]   版名:[2019全国两会|走读大湾区]   字体:【
■这是珠海横琴大桥(资料图)。新华社发

■这是第124届广交会大型机械及设备展馆(资料图)。新华社发

■新快报携手北京现代汽车走读大湾区。

■港珠澳大桥。(资料图)新华社发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引热议,细看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关键词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快报策划推出大型系列专题《走读大湾区》。在南粤,新快报记者兵分多路前往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东省九市,探索各城市将如何融入湾区建设发展,进而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在北京,两会现场上,新快报特派北京两会团队采访多位代表委员,除了报道他们为把握大湾区发展机遇的因城施策外,还梳理出其围绕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的关键焦点。在代表委员们看来,要想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科技创新、金融合作、交通建设、教育医疗、人才融合等多要素都需“通”“融”,不仅要做好三地的规则衔接,而且要实现各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实现湾区居民工作生活的往来便利。

关键词1

创新创业

促进各类科技创新要素有效流动

湾区建设看创新,创新发展看科技。在科技创新上,粤港澳三地各具特色与优势,如何将这些资源整合统筹起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表示,此前粤港澳三地已有科技上的合作,但在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此类交流合作将会进一步加强。在他看来,要推进深度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必须要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以便相关举措落地。

“在科技创新领域,要解决的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特别是按照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和现有的规制之间形成的矛盾问题。”王瑞军认为,这些要素包括创新人才与科研数据、样品、试剂的流动,科学仪器的管理,软环境建设等。

王瑞军透露,在推动创新要素跨境便利流通方面,将积极争取推动科研仪器设备通关便利,简化研发用生物材料通关审批程序;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用共享,推进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向港澳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开放。

推进科创要素流动的同时,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将起到“屏障”的作用。“加快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对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促进知识产权与创新资源、金融资本、产业发展有效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主委李心提出,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必须高度重视区域知识产权政策协调,促进知识产权资源共建共享。

在创新资金支持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戴运龙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省财政将安排35亿元推动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研发;安排14.62亿元支持重大平台与基地、实验室建设等;安排1亿元支持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和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同时支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安排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基金项目预算7000万元。

除了创新促发展外,如何吸引三地青年人才进行创业亦是打造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关键。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东亚银行执行董事及副行政总裁李民斌建议,要积极创造就业创业条件,包括在大湾区内实行资历标准与专业资格互认,逐步取消港澳人才需要申请就业许可的要求,对创新创业的港澳居民予以个人所得税差额补贴,对优质青年双创企业简化工商税务登记注册手续等。

关键词2

金融合作

建立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亦是促进大湾区协同发展建设的重要一环。然而,粤港澳三地的金融政策、监管法律法规都有所不同,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多位代表委员均提及建立相关的协调机制。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深交所总经理王建军代表领衔、多名在深全国人大代表联合建议,在深圳探索设立金融法院,完善金融审判体系,助力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建设,同时也为大湾区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有了法律法规,监管协调机制也是金融合作中“求同存异”的重要途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王景武建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包括监管机制创新试点、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在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强化监管。他表示,要将部分贴近市场、便利产品创新的监管职能下放至粤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市场组织机构,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业务监管协调和信息共享。

与此同时,不少代表委员还着眼于金融合作发展的细节。如全国政协委员、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即提出,要打破大湾区内数据流动的障碍,以金融科技行业作为试点,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数据安全流动试点。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