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我与贝聿铭大师的一面之缘
日期:[2019-05-26]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贝聿铭先生作品:日本美秀美术馆

■马未都(著名收藏家)

实在记不清具体日子了,至少二十多年前我有幸见过贝聿铭先生一面。那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贝聿铭先生有一位胞弟,叫贝聿昆,夫人李棠,我们叫她贝太太;贝太太在北京居住,闲来无事就逛琉璃厂,忘了是谁介绍的,我们认识了,几个人常坐在琉璃厂西街22号观复斋的小天井中 ,喝着茶聊着天。

那时的聊天都没什么实质,东一句西一句的,贝太太温文尔雅,说话慢条斯理,我那时还年轻,说话估计快,贝太太有时就追问几句,让我感到北京土话说快了不行,别人听不太懂。

后来有一天,贝太太邀请我参加一个活动,说贝聿铭先生也参加。她还慎重地问了我一句:你知道贝聿铭先生吗?我说当然,华人的骄傲,建筑大师,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就是他设计的。美籍华人在几十年前的中国是个极特殊的身份,指美国长大的中国人。而近些年的很多美籍华人是“新派”的,多在中国长大成人后加入美国国籍的。

老派的美籍华人早年都有不幸,许多人的前辈都是卖到美国的劳工;而贝家则不然,连续若干代的富翁,出身豪门,祖籍是人杰地灵的苏州。至少在明中叶时,贝家就在苏州开始了行医卖药,到了乾隆年间,苏州依地势之优,贝家依中药之利,成为富甲一方的富翁。

到贝聿铭祖父贝理泰的时候已是清朝晚期了,同光中兴,资本主义萌芽,使得江南富庶地区生机勃勃。贝理泰在北京为官,因病思乡,回乡一边调理养病,一边负责当地政府税收,人脉与天赋结合,贝理泰的理财才能很快地显露。清亡民国政府建立,贝理泰在1915年成立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开张就亲民,“一银元起开户”,业务迅速兴隆起来,家族因此光大,他的五个儿子、四个孙子都在银行工作,相互提携,风光一时无两。

这些儿子中后来最有名的就是三子贝祖诒,即贝聿铭的父亲。这些年流行一句话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贝聿铭的起跑线显然不同,因为他从小就听祖父说,做事要“全力以赴”,这也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凡事都有因果,我想贝聿铭先生的一生成就与“全力以赴”显然分不开。

1955年,那一年我出生,贝聿铭先生在纽约成立建筑事务所,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贝聿铭先生在中国广为人知的是他设计的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这座在卢浮宫广场突兀而起的看着十分不搭的玻璃建筑,一开始受到了社会极大的争议,至今算起来仅三十年时间。当时贝先生已获得了“普利兹克奖建筑奖”,如果没获过奖估计这个大胆的方案难以通过。这座给他带来争议的建筑,可能是二十世纪全世界最著名的建筑了,今天已成为卢浮宫的标志,那个古老建筑反倒退居二线了。

贝聿铭先生八十岁以后表示封山,安享晚年。可此时出现了一个艺术女神——日本的小山美秀子,她期望贝聿铭为她设计带有宗教意味的新型美术馆——美秀美术馆。她和贝先生说,殷切盼望您出山,钱不是问题,不讨价还价,只希望博物馆做好。贝先生在她的感召下,设计了桃花源——美秀美术馆,灵感来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该馆建设期间,贝先生不顾八十高龄,几次亲临现场,最终大功告成。美秀美术馆我去过若干次,每次都有全新感受,站在桥头上,望着贝聿铭先生的杰作,想起小山美秀子的话“钱不是问题”,哑然而笑。

那以后,贝聿铭先生再度封山。谁知几年之后,苏州要建博物馆,希望他老人家再度出山,为家乡做点事。贝先生以八十多岁高龄为家乡又设计了苏州博物馆,地址就选在离他家祖上的狮子林不远的地方;当苏州博物馆落成之后,犹如一幅中国水墨画,让自然风光与人文园林融为一体,成为今天去苏州旅游的必到之处。

和贝聿铭先生见面的那个晚上人很多,先是端着个红酒杯聊东聊西,那天说英文的人比说中文的人多,我笨嘴拙舌地插不上话,贝太太生怕冷落了我陪着我聊天。尽管贝聿铭先生与我用中文交流,但我还是不知说什么好,说的都是社交场上的客套话。我好像年轻时特愿意与年长两辈的人交流,王世襄先生、朱家溍先生、史树青先生等等,他们都是清末民初出生的人,在世道沧桑中成为大家。时势造就人,在这一代人身上,我不仅看见传统的魅力,还看见成功者的韧性。与贝聿铭先生交流,他的弯眉笑脸印象让人深刻,特别像一个邻家的和蔼老头儿,不像一个获过大奖,蜚声中外的建筑大师。

贝聿铭的母亲出身大家闺秀,姓庄,其父为清廷国子监祭酒,这职务类似今天的教育部长。贝聿铭出生的时候,母亲为其起名——聿铭。聿的本 意是笔,筆的繁体字底下就是聿;铭的本意是铸刻,铭记在心就是铸刻在心上之意;用笔铸刻显然只有建筑设计符合这一点,也不知贝母有先见之明,还是贝聿铭先生就是这个宿命?

人活百年,终有一别。贝聿铭先生以一百零二岁高龄驾鹤西游,当他路过他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日本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还有卡塔尔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时,我猜想他老人家一定欣慰,一定觉得自己不虚人生此行。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