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打造红色旅游村,富了一方老区人
日期:[2019-05-31]  版次:[T16+]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修缮后的红色旧址“义平社”是村里的热门景点之一。

■老房子修缮后,村里面目焕然一新,众多游客前来度假。

■改造后的村舍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点。

■随着乡村游的发展,村里建起了越来越多的农家饭店。

■村中正在改造为民宿的老房子。

■落户在新山村的海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村中改造后的大塘湖成了一个美丽的景点。

■改造后的村舍吸引了众多游客拍照留影。

深圳市龙岗区卫健局和区文产办以党建引领,帮助海丰县新山村摘掉穷帽子

“初一到初七,真的是人山人海,忙得没时间休息。”今年春节,位于汕尾市海丰县城东南部的新山村迎来了15万人次的游客,村里“老字号”农家乐的老板娘张大姐喜笑颜开,连赞党的政策好,生意也好做了。新山村不是今年春节才火起来的,去年国庆,这里就招待了10万游客。

红色广场上有新山革命纪念馆、农会旧址 (义平社),红色一条街上分布着烈士故居和农民自卫军赤卫队队部旧址……当熙熙攘攘的游客在新山村缅怀红色文化时,他们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人烟渐稀的“空心村”、省定贫困村——人口不足3000人、贫困户却有109户348人。

近两年来,在深圳市龙岗区卫健局和区文产办的帮扶下,新山村“唤醒”红色记忆,激活历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到2018年底,村集体经济已从原来收入为零到收入40多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107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文: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图:新快报记者 宁 彪

汕尾新山村

从贫困村到『红色村』

新山村位于汕尾市海丰县城东南部的鹿境山(又名金龙山、红花山)下,距离县城5公里,前临丽江河,后绕黄江河,是海丰八景之一“丽江月色”的所在地。全村户籍人口近3000人,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一个缺乏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的贫困落后村庄。截至2015年,人均(年)收入仅6900元,被认定为省定贫困村之一,核定贫困户109户、348人。

2016年以来,在深圳市龙岗区卫健局、区文产办的支持和帮扶下,新山村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积极开展省定贫困村“两个示范”和“红色村”党建示范创建工作,让新山村的基层组织强起来、红色记忆醒起来,村容村貌靓起来、乡村旅游火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打造生态宜居的红色美丽乡村。如今,新山村不仅成为海陆丰革命老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基地,而且走出了一条高质量脱贫、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乡村变“靓”

投入600多万大改造 大塘湖成游客打卡点

青山绿水,碧空如洗;大道如砥,阡陌纵横。5月20日下午,新快报记者在新山村口见到了一幕远离尘嚣的田园风光,一条干净的坦途穿过绿油油的稻田,连着不远处宁静的村庄。

在焕然一新的新山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总支部书记吕湖咏谈个人感受时说,龙岗区卫健局、文产办驻村扶贫工作队(简称“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村里“脏乱差”现象严重,污水横流,垃圾到处都是。不少老房子人去楼空,由于年久失修破败不堪。

为了提升人居和旅游生态环境,让青山绿水更美,新山村累计投入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三清三拆三整治”资金超过1500多万元。如今,在新山村里走一圈,杂草丛生的公厕被崭新的厕所取代,“老龄化”的村医疗卫生站拆旧建新,坑坑洼洼的村内道换成了硬底化道路,灌溉排洪沟挡土墙也修葺一新……处处都变靓了。

新山村的大塘湖,原来毫无遮拦的湖边恐怕是村民最不放心孩子去的地方。现在的大塘湖却成了游客人气最高的景点之一,有人泛舟流连忘返湖上,有人沿着500多米的环湖步道一步三叹,连湖边民宅外墙上的壁画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打卡。

驻村工作队队长缪国文说,帮扶单位大手笔投入600多万元改造大塘湖,建成了以大塘湖为中心、环湖3D壁画为亮点的景观公园。其中,龙岗区文产办联系了深圳大芬油画村的画家们,到新山村进行房屋外墙装饰壁画创作,将红色文化故事、海丰八景之一“丽江月色”、鹿境山的传说等题材搬进了现实生活。这些栩栩如生的立体墙绘自然就成了新山村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龙岗区卫健局也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资源,按照社康中心的标准打造了全新的村医疗卫生站,村民可以为自己做检查,患有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的村民还可以领取免费药品。

产业齐“兴”

发挥农业优势建“植物工厂” 集体经济从零到一年40多万

“确保脱贫攻坚‘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总指挥产耀东指出,要坚持精准施策,强化产业和就业扶贫,要完成规定内容,创新自选动作,不断提高脱贫质量,着力提升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在新山村村口,新建的海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十分醒目,在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基地一角,奶油生菜、罗马生菜、绿萝莎等水培蔬菜排着整齐的队列。这个“植物工厂”落地后,需要有种植经验的农民。60岁的村民吕兆林经过培训已经上岗,每天8小时,每周休息1天,每个月收入3500元。“满意!一点不累,还能学到技术。”

围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两大重点,龙岗区卫健局、文产办立足当地丰富土地资源,发挥传统农业产业优势,大力实施扶贫项目拉动工程。其中,建设了600亩袁隆平水稻种植基地,每年每亩增产约400公斤、增收约800元,每户贫困户每年增收约3000元,基本实现贫困户挂靠产业、稳定增收。针对有劳动能力、但缺乏就业技能和就业门路的贫困人口,目前,已参与培训并成功就业的贫困人口达70户97人,每人月平均收入2500元,而且每户每年最多可获得就业奖补资金4000元。

依托海丰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商贸旅游经济,帮扶单位集中扶贫资金200万元入股参与建设海龙(海丰-龙岗)大厦,建成后新山村每年将享受固定收益5万—10万元。与此同时,贫困户则以自愿原则,利用扶贫资金2万元,入股参与建设县红色旅游开发项目,建成后每户每年可享受固定分红1400元。目前,村里还引进了民宿品牌,合作开办民宿,预计今年下半年可以投入使用。

“2015年以前,村集体收入为零。”吕湖咏说,去年一年,村集体经济一年收入40多万元。通过扶贫多措并举,新山村从根本上解决了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增收的问题,达到既“治标”又“治本”、既“输血”又“造血”的长效脱贫效果。

旅游爆“红”

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产业 “红色村”带富一方群众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如何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新山村抓住新农村、“红色村”建设的契机,唤醒“红色记忆”,发展红色文化旅游,走出了一条以特色产业推进实现富民兴村、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新山村红色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保护不足,基本没有开发。随着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开发推动工程,乡村基础设施逐渐改善,新山村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红色文化等优势资源,重点打造红色广场、新山革命纪念馆、“红色一条街”等项目,让昔日的“红色村”活起来了。

步入红色广场,正面是焕然一新的农会旧址(义平社),左边是新建的新山革命纪念馆,向右走就是“红色一条街”。70岁的贫困户刘阿姨手握着一枚鸡蛋,想要送给缪国文队长。她告诉新快报记者,她儿子在外务工,儿媳妇要带孩子,她就替儿子负责红色广场的保洁工作,每个月可以拿到2000多元,家里又多了一份收入。

在新山革命纪念馆旁边,村民叶大姐原本在外面做事,去年新山村红色旅游火起来,她回到村里做起了小生意,租下一间小店向游客出租服装,“不说了,有客人来,我去问问他们要不要租衣服。”

进到纪念馆内,游客可以了解到新山村厚重的红色基因。大革命时期,在彭湃的带领下,新山村村民踊跃投身革命,在民政部门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有18名,涌现了吕培其一门七英烈、吕乃荣父子三烈士等革命英烈。

沿着“红色一条街”前行,新快报记者还找到了吕祖怡故居、吕焕量故居,农军井和农军赤卫队队部旧址等多处革命遗址和烈士故居。其中,吕焕量故居内设有汕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在附近的另一处民宅,还开设了海丰县白字戏和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新山工作室。

吕焕量烈士后人吕正的妻子李娟说,之前他们住在县城,随着新农村、“红色村”建设的推进,新山村旧貌换新颜,她家的老屋也加入了“红山村”的建设改造,于是他们决定搬回村里居住。

去年国庆假期,新山村迎来了10万人次的游客。吕湖咏说,“这说明了新农村、‘红色村’的建设是成功的。”

新山村红色旅游开门红,也带旺了村里的农家乐。以前,全村只有一家小餐馆,现在有了6家。在“老字号”新山农家乐,跑堂的村民吕成彬说,他原来在家耕田,后来出去打工,去年回来在哥哥的农家乐帮忙。“去年八月份以后,来玩的人多了,生意也好做了。”现在,他一个月的平均收入也有五六千元。

党建更“强”

实施先锋模范带动工程 拓宽就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乡村振兴,需要党建先行。通过健全组织体系、强化“头雁”工程、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在实施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把方向、挑大梁、唱主角。

为改变过去村党总支部方向不明、拍脑袋决策,党组织书记“胡子眉毛一把抓”,党员一盘散沙等现象,新山村党总支部制定了“三明三定”工作法,即党组织明方向、定决策,党组织书记明职责、定任务,党员明身份、定岗位。

“别人进城,我是回村。”今年,吕湖咏举家从县城搬回村里居住,他说:“老是说农村好,我不回来又怎么能够以身作则。”现在,新山村初步形成了红色主题鲜明、地方文化特色浓郁的新农村示范村面貌。全村的常住人口也从过去的800人上升到1300多人。回村实现再就业的村民达100多人。

两年来,新山村实施先锋模范带动工程,充分发挥外出党员和乡贤在外就业创业的先锋模范、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引荐就业、招募合作、传授技术经验等模式,拓展村民就业渠道,有效解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累计带动外出就业人数达到320多人,每人年收入约3.6万元。此外,通过实施土地流转,整合该村800亩土地资源,集中向种养能人流转,每亩每年可获得1200元租金收入,增加了群众收入。

缪国文说,去年新山村议事大厅建立,遇到民宿建设、土地流转等事项,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村理事会代表、村监委代表、村“两委”代表一起议事。逐渐形成村里事务公开、透明、公平的解决机制,引导村民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他透露,未来,新山村规划建设游客接待中心,打造进村的红色文化长廊,并计划在鹿境山修建登山道等。

“新山村有一个年轻、团结的‘两委’班子,为推动脱贫致富和全面振兴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民生组组长雷本文说,为激发基层组织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指挥部向深圳市申请了1000万元的新农村建设支持金,“哪个村做得好,项目有亮点,可以给予100万元资金支持。”指挥部已确定将支持新山村新建一座桥梁、两条村道和一个公园式广场,目前正在规划中,预计今年完工。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