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希望工程30年:每天为500多名贫困孩子点亮希望
日期:[2019-06-01]  版次:[A03]   版名:[热点]   字体:【

据新华社电 “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12岁的汤雨涵唯一的心愿就是不要再下雨。雨水不仅给中国“北极”的短暂夏季带来接近零摄氏度的低温,还让全校9名师生的野炊计划“泡汤”。

在北京以北2000多公里的黑龙江省漠河市北红村,坐落着中国最北的希望小学,汤雨涵是该校四年级学生。这所学校目前仅有一对“80后”夫妻教师和7名学生,但图书室、微机室、活动室齐全。“这里是当地孩子走出大山的希望。”教师王忠雷说。十年来,有31个孩子从北红村希望小学升入中学、大学,走出深山。

北红村希望小学只是中国2万余所希望小学之一。这些以希望命名的学校,源自中国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1989年发起实施的一个名为希望工程的民间公益事业。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每年有超过百万儿童因贫困失学,这样严峻的事实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激发了公众的同情和爱心,也催生了希望工程。

截至今年初,这个以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为初衷的公益事业,已累计接受捐款150.23亿元,资助困难学生594.9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10所。

“30年来,希望工程平均每天有500多名贫困孩子得到资助,有近2所希望小学落成。”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剑说,“这给贫困家庭的孩子带来成长、成才的希望。”

业内人士指出,30年间,希望工程从捐钱捐物建学校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上学”,到为乡村教师提供培训帮助孩子“上好学”,再到通过素质教育让孩子们“学得好”,体现了希望工程由传统慈善向现代公益的转变。

中国非常关注贫困地区少年儿童事业发展,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有力保障了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