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我们只谈技法,不谈趣味
日期:[2019-06-02]  版次:[A10]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观点

什么叫画得好,什么叫不好?现如今连专业老师都越发不敢对学生指手画脚了。“你知道我要表现什么吗?”学生虽不敢直接把这句话摔在老师脸上,老师却自觉地小心翼翼——“好,好,我们只谈技法,不谈趣味……”

而我,不懂专业,刚分清铜版和石版,对综合版还处于迷糊一阵清醒一阵的分裂状态,还不乖乖闭嘴噤声?

艺术圈包括艺术家、评论家、收藏家、策展人等各色专家,关系错综复杂,勾心斗角,不能随意说话。可圈外人——观众——大外行,处在艺术圈最底层、最外层,虽然很深、很厚,却只有傻看的份儿,无足轻重。

无足轻重?太好了。我就是无足轻重的圈外人,除了傻看,还会自言自语,嘀咕一堆东西,和作品本身的好坏无关。

设计专业有一门《消费者心理学》课,但纯艺术专业没有“观众心理学”。就把我的嘀咕当作一则案例吧。

整个展场印象最深的是三楼肖海波的《藏书系列——小说》。规模很大,占了半面墙,八幅一组,外加五个立柜,一水儿的书架,布置得像间大书房。

近看发现,书架是用木头做的,书全是画的,超级写实,估计有几百上千本,够费功夫的。再靠近,有点吃惊。这么多书我怎么一本都没读过——别说没读过,那些书名根本没见过。遇到知识空白点了——好像不是点,是一面墙的无知。

贴近仔细瞧——《万人堂》,今夜排队出版社;《拥有猫骨的女人》,天天有喜出版社;《山上有尸骨》,梦群出版社……什么鬼,中国有这样的出版社吗?瞎编的吧。

赶紧浏览墙上的八个书架,书名、作者、出版社都是这调调,满墙都是瞎编的!

超级写实的技法,配超级胡扯的内容。好玩,有矛盾,有张力了。

登时想起徐冰的《天书》,铺天盖地的方块字,却是生生自造的,没一个认识。徐冰玩一种疏离感,让你从文字的内容中摆脱出来,感受文字本身。

这会儿我也被疏离了。

“临界点”,就是这一态变为另一态的瞬间?我犹豫地联想着。

都是从彩色的“真人”向单色的“非人”过渡。

暗示现代人越活越不真实、越没个性、越单调、越非人?在这个到处高喊“活出真我”“亮出个性”的消费时代,这样的寓意是不是与众不同,表达了弱弱的讽刺?

二楼有一组两幅的油画,超现实风格,其中一幅粉嫩肉欲的颜色,一张胖女人的宽脸,一根撸串的长签(应该不是)横穿牙齿,像一串鹌鹑蛋似的贯穿着牙齿,还穿着鼻环、唇环,还穿着婚纱……看得我浑身拧巴,真想替她拔掉,她却对我呲牙咧嘴似笑非笑嘴笑眼不笑——你拔不掉的!

她在用她的痛苦挑衅我的无能。

(节选自《陈衔——看研究生毕业展第一场的感受》)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