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心脏病妈妈分娩哭求“先保小” “硬核”专家团克服万难母子报平安
日期:[2019-06-24]  版次:[A04]   版名:[城事]   字体:【
■十多个科室的专家医生们联手,既保大又保小。通讯员供图

■孩子早产但最后顺利平安出院。通讯员供图

剖宫产、摘子宫、再补心……

·篇首语·

人生最大的痛点,无非生、老、病、死。每一个,都与医生相关。所以,他们一定是你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人。

其实和你我一样,是肉体凡胎的凡人,有同情心、同理心、悲悯心;但一般人经历的生死惊心动魄,却是他们每天面对的成败交替上演的日常。

这样的情况下,医患双方的认知相距有时真有点遥远,但所幸,双方又是面对同一个敌人的战友——康复是打胜仗后的巨大奖赏,它既属于病人,也属于医生。

有时候他的一句鼓励,就成了你坚持下去的支撑。

有时候你的一份信任,就成了他放手一搏的勇气。

我们相信,医学的进步、人类的前行,都与这些支撑和勇气有关。

又是一年中国医师节将近。去年7月-8月,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广东省医学会的指导下,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新快报主办“向善而生——好医生好故事”活动向“8·19中国医师节”致敬。今年,我们的“敬佑生命——好医生好故事”第二季也正式开启——我们希望记录这些故事,关于这些我们为生命所做的共同努力。

不论你是医生,还是患者,如果你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故事,请通过gdgooddoctor@163.com告诉我们。我们将择其中突出、优秀者进行采访,相关报道及视频将在报纸、ZAKER广州、新快报官博官微同时推出。

生个娃,竟是这样难!

没有想到,12年前做的“人工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因为未定期体检、监测,竟让她与肚子里的孩子经历了一场生死大劫 ……

6月20日,新快报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获悉,潮汕人陈女士妊娠31周时,突发二尖瓣血栓形成,导致人工瓣膜功能障碍,心功能急转直下,母胎均有生命危险!

幸得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妇科、产科、新生儿科、体外循环科、心胸外科、麻醉科等十多位专家组成的强大团队,在同一张手术台上“接力”完成剖宫产、子宫切除和心脏手术,才最终保得母子平安。

■策划/统筹:张英姿 肖 萍 张小磊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心脏换瓣 12年再度怀孕出险情

陈女士是潮汕人,12年前,因严重的心脏二尖瓣病变,在中山一院进行了“人工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术后按时抗凝治疗。十余年间,陈女士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并成功生育两女。

7个多月前,陈女士再次怀孕。由于此前已经顺利分娩过,且服用抗凝药物十余年了,复查人工心脏瓣膜功能良好,陈女士认为这次妊娠也不会有大碍,还是照着平时剂量服药。

就在妊娠第28周时,陈女士开始出现胸闷、气促的症状,但并未引起她的注意,还以为是妊娠中后期的正常反应。

然而,症状一天天加重,逐渐出现了频繁的咳嗽和夜间不能平卧等症状。陈女士去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结果让医生吓了一跳,发现人工机械二尖瓣瓣口狭窄、心功能不全。当地的医生建议陈女士立即转到中山一院就诊。

当陈女士转到中山一院时,人工二尖瓣跨瓣压差达到30毫米汞柱,而且在人工瓣叶的外侧叶有个11毫米×9毫米大小的血栓,瓣口面积仅剩0.9平方厘米,三尖瓣也出现了中度以上的返流并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情况十分危急!

两难的抉择,救大人还是保小孩?

“这名孕妇的安危事关两条人命。”回忆起救治过程,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学术带头人张希教授很是感慨。

原来,陈女士的人工二尖瓣已有血栓形成,血栓随时有可能脱落导致致命的栓塞。另一方面,人工二尖瓣功能出现严重障碍,导致患者心衰症状持续加重,必须尽快做手术,更换新的人工瓣膜。

如救孕妇,必须立刻做心脏手术,然而,心脏手术必须进行体外肝素化抗凝和使用体外循环,这很有可能导致胎儿流产或者死亡。

如做剖宫产,胎儿仅有31周大,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提前娩出也很容易夭折。而且分娩的过程,随时会加重孕妇的病情。

中山一院产科主任罗艳敏教授介绍,在正常的情况下,产后产妇的宫缩和高凝状态可以关闭胎盘剥离创面止血,而体外循环需要全身抗凝血,会导致产妇大出血。

“医生,请务必先保小孩!”面对两难抉择,陈女士声泪俱下,将个人安危抛在一边,坚定地要求医生先保小孩。

决定博一博,既保大人也保小孩

“母爱太伟大了,母亲坚决要求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宝宝,我们也决定博一博。”中山一院心脏外科张希教授与吴钟凯主任,妇产科姚书忠教授、罗艳敏教授,新生儿科李晓瑜教授,体外循环科荣健教授,心胸外科ICU唐白云教授,麻醉科冯霞教授,以及心内科、呼吸科、超声科、输血科、手术室等10多个学科的专家进行了联合会诊。

专家们一致认为,制定精密、科学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的前体系,可以挑战“ 既保‘大’又保‘小’ ”的目标。

手术当天,手术室十多个科室主任凝神静气,密切关注着手术进程。

当天,妇产科姚书忠教授和罗艳敏教授主刀,以最快的速度,为陈女士实施了“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子宫次全切除术”,顺利剖出一个1.89公斤的男婴。之所以要切除子宫,是因为家属不希望陈女士冒任何风险,通过这个手术可以彻底杜绝产后大出血的风险。

早产的宝宝一出生即被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很快被转运至新生儿监护病房,由新生儿科黄越芳教授领衔的团队进行监护治疗。

与此同时,手术室内,心脏外科张希教授、熊迈教授接力上台,为新产妇做心脏手术,进行“再次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左心房重建术”。

剖腹取子、切子宫、心脏补心三台大手术同时进行,一气呵成,惊心动魄!

闯过几道“生死关”,母子平安出院

手术闯过了重重难关。孕产妇心脏负荷增加、血容量增加、心脏粘连 ……各种险关等在前面。

“例如,麻醉用药非常讲究,不能影响肚中胎儿,也不能让孕妇受到影响。”麻醉科教授冯霞感慨地说,注射至孕妇体内的药物,还得保证不影响胎儿健康。

剖腹产和切子宫过程中,孕妇随时有生命危险,为保万无一失,还未取胎时,就制定建立体外循环的措施。

开胸心脏手术时,张希、熊迈还赫然发现,陈女士的心脏早已经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术中发现,她的人工二尖瓣已经被血栓栓塞了大部分,仅有一个瓣叶能有少许活动。”张希感叹,若再晚几天手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万幸的是,通过十多科室专家天衣无缝、团队作战,抢救很成功。

经过精心诊治,陈女士术后第2天拔除气管插管,第3天即转出心胸外科ICU,回到普通病房。而她的宝宝经过新生儿科团队的全力救治,也在出生后3天顺利脱离呼吸机,术后1个月健康出院。

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此时才长舒一口气。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