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李晓白:我的山水人物画, 讲求的是设身处地和雅俗共赏
日期:[2019-07-21]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饮中八仙

■安居乐业 148cm×148cm 2007年

■苏东坡承天夜游图

■左宗棠联句


李晓白应该很爱他的“画中人”,在他的“山水人物画”中,在那些有逼真情绪和质感形态的人物身边,不管是寒山凝碧或云海苍茫,造的都是美好之境。“我会设身处地为画中人着想,他们喜欢怎样的环境?而且,这样的作用力,也会作用到观赏者身上。作为一名画家,也是一位劳动者,我们应该创造出雅俗共赏的劳动产品。”“爱美之人”李晓白,在近期的采访中,详细阐述了他对于笔墨、技法以及受众和市场的种种感悟。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练笔可以说是一辈子的事

收藏周刊:谈起中国画的笔墨,现在有一部分人被评价为仅有墨而没有笔,您怎么看这种说法?

李晓白:中国画的笔和墨应分开讨论,有些人用墨润泽而层次丰富,画面效果极佳;而用笔,包括勾线、直接写于其上的大笔触,也能处理得很好。从前的老先生曾说,“勾一条线,我就知道你有多少斤两”。可惜现在画坛,在用笔方面有所缺失。笔的磨练,需时长久,在快节奏的社会里,很多人已不想去做那功夫。因为这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训练过程。

收藏周刊:对您而言,大概是多长的时间?

李晓白:其实,练笔可以说是一辈子的事。我今年61岁了,大概从去年开始,方觉得拿起毛笔,似乎怎么画都对了些,线条好像才满意了。在线的质量、力度、润度上,似乎都具备了些味道。线条是否趋于满意,这个时间难以述说,但我认为,一是要在每一幅画之后善于总结,二是需把临摹前人画作视为一个很好的进步过程。年轻时画工笔画,曾生起困惑,线条画那么粗到底行不行?后来到故宫一看,人家便是如此。

收藏周刊:您认为以古为师很重要?

李晓白:传统很重要。从前曾有人认为中国画已经穷途末路,要用新的方法来取代,但问题就是,你既然提到中国画,就绕不开笔墨。但是现在咱们画坛就是缺乏用笔墨。一笔下去,是否具有力度、呈现块面和质感,这需要练习。你不练,没有办法。现在有些人通过种种捷径来操作工笔画,甚至是色块的拼凑和分割,它是一个形式,但这还算是中国画吗?

收藏周刊:您如何看待目前工笔和写意中的用笔情况?

李晓白:在很多展览之中,也包括这次的省美展,我们会发现写意乃至大写意的好作品相对不多。现在有些人,在线条练不到位的情况下,有了别的想法,以为通过“写意”可以“蒙蔽”一部分人,似乎大写意就等于啪啪往上画。但我认为,你心里应该很有数,才能去画大写意。大写意不等于急,画得很快就叫大写意吗? 而小写意他画不了,因为小写意要兼工带写。

“设身处地”让自己成为画中人

收藏周刊:具体到您的人物画创作,一个是如上所述每次作画后总结,那么,在构图等法则方面,有什么新的心得?

李晓白:我这人没什么才气,见到比我有才的人,内心羡慕得不行。我自己只能够说,每画一张画,好的东西就总结起来。最近也拜访了新的老师,在细节的真实和夸张方面有新的感悟。譬如从前描绘农家的大娘和少女,就会把前者的手部画得粗糙粗大,而后者显得纤细,如今看来实属概念化。事实上,农家少女也要劳作,手部并不纤细;农家大娘因经年辛劳,手骨节会更大一些,甚至变形。这个时候,你可以把这方面去夸张呈现。

收藏周刊:艺术上的适度夸张反而更显真实。

李晓白:对。这个形象会更加鲜明。

收藏周刊:这也是关注生活关注细节的一个表现。从前您曾提到“精微素描”的概念。

李晓白:十几年前我在北京进修,当时老师让我们慢慢地画了两个月的精微素描。其中,对着一顶旧军帽写生,我便画了一个月,在一尺见方的素描纸上,不用明暗地将帽子上固有的褶皱及帽沿上微妙起伏的结构都充分地表现出来。

精微素描,看重的是结构而不是阴影,需一点一点把结构塑造出来。这是一种体积感,和西方的立体感不同。从哲学的角度,看不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不存在。用生活经验解释就是,我与你坐在这里,即使黑夜无光,还是有人,我们两个的体积仍在。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体积感,不依赖于光线的存在。不用光线的情况下,画结构就等于这样。而西方的那种立体感很讲究什么?光,有光线、有明暗的时候才有立体感。

收藏周刊:区别于立体感的这种体积感,给您的创作带来了怎样的提升?

李晓白:立体感和体积感并不对立,但你的思维,不能依赖和被捆绑于那些明暗的表现方法。两种东西同时可以运用,不要给它框住了。我们既能更敏锐地感觉到对象的微妙变化,也能对其形体实质有更深把握。

收藏周刊:除了人物本身的刻画,您的作品里面的背景,或者说山水,也是很有特色的所在。

李晓白:首先我想说的是这个环境的设置,有一个词叫“设身处地”,必须让自己成为画中人,那么他喜欢的是什么环境?他在这个环境里舒不舒服?这种换位思考后营造的景象,自然也能令观者舒服。营造美的气氛,用山水来切入。山水画它有个特点,就是构图比较多,用笔层次比较丰富,那么我们画起来就可能会比一般的人物画家,在表现力上有更大的扩展空间。

画家应有自己的公家地和自留地

收藏周刊:据我们了解,您从前就是致力于山水画的创作,后来为何转攻人物画?

李晓白:从前我于广东省工艺美术学校就读绘画专业,喜欢的就是山水,也打下了人物画的基础。而后又在市一宫的广州市业余艺术大学绘画系跟随当时广州很棒的一些艺术大家,练习过人体造型和结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广东的艺术品对外交易市场开始蓬勃,而且我发现有一类人物画,特别受市场欢迎。1990年前后,我毅然放弃了“铁饭碗”,开始专攻人物画,而且加入了自己的特长,融合了山水,我自己戏称它为山水人物画。

收藏周刊:而后我们看您在“山水人物画”的道路上也是乐此不疲。

李晓白:有的东西,不是每个人都循着理想去的,有的时候是生活推着你去。

收藏周刊:当时的处境,我们现在看起来其实是蛮考验人的对不对?

李晓白:既要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又要坚持自己的艺术的理想。

收藏周刊:您是怎样坚持下出来的?

李晓白:一个是对自己的事业一种应有的认真。还有就是我不是很有才气,但我就是有点不放过自己,比如出去雅集,或者在时间紧、环境不充分的情况下,有些人两三笔糊弄过去,我就认为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什么时间长短,你都要把这个时间段的这张画尽力地画好。画得好跟画面的简单复杂没关系,画两笔认认真真地画,也是好画;画一千笔画得不好,也是坏画。

收藏周刊:那您画画是为了什么?

李晓白:我喜欢美的东西。我最大的一个宗旨就是必须要坚持雅俗共赏。从前做过农民,于是我懂得,既要有公家地,也要种自留地。公家地对应着我们面对市场之一部分,而自留地是自己的探索。每个画家都应该有自己的公家地和自留地。其实这里又讲到了最简单的一个事实,画家本来就是一个劳动者,你为什么要把自己凌驾于所有人之上?我就是一个劳动者,劳动者本来就是靠自己的劳动产品。

简介

李晓白

1958年生于广州,祖籍广东新会。早年深造于广东省工艺美术学校、广州市业余艺术大学绘画系,后又深造于广州美院国画系研究生班、中国国家画院李延声工作室高研班等。

现为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广东省美协理事,广东省书协理事,广州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席,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白云区文联副主席,广州市白云区美协主席。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