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育产业促就业 稳搬迁兴教育拥抱新生活 恒大探索实践 “政企合作”扶贫凸显成效(1)
日期:[2019-07-31]  版次:[T04]   版名:[广东扶贫特刊]   字体:【
■恒大组织贫困群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恒大援建七星关区移民搬迁社区“碧海阳光城”。

■恒大在毕节援建的蔬菜产业基地。

■恒大援建的大方县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开学典礼。

■恒大从澳大利亚引进的纯种安格斯优质母牛。

■恒大援建黔西县大寨村蔬菜基地西红柿丰收。

恒大无偿捐出110亿元资金派驻 2108名扶贫队员,奋战3年已助毕节58.59万人脱贫

扶贫概况

帮扶覆盖毕节10县区 已协助58万多人初步脱贫

恒大集团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全国政协鼓励支持下,从2015年12月1日开始结对帮扶毕节市大方县,无偿投入30亿元,到2018年底实现18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2017年5月3日开始,除大方县外,恒大集团又承担了毕节市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织金县、黔西县、金沙县、七星关区、金海湖新区和百里杜鹃管理区的帮扶工作,再无偿投入80亿元,共计110亿元扶贫资金,由整县帮扶大方扩展到帮扶毕节全市10县区。

相比扶贫资金的投入,一支能吃苦奉献、能打硬仗能出思路、能出管理能出技术、还能激发当地干部群众内生动力的优秀扶贫团队更为重要。恒大从全集团系统选拔了321名优秀的扶贫干部和1500名本科以上学历的扶贫队员,与大方县原有287人的扶贫团队组成2108人的扶贫队伍,与当地干部群众携手并肩,向贫困“宣战”。

奋战3年多,恒大与当地政府探索实践的“政企合作”扶贫模式,凸显成效。新快报记者获知,截至目前,恒大已捐赠到位60亿元扶贫资金,其中定向捐赠给大方县的30亿资金全部到位;已协助毕节各级政府帮扶58.59万人初步脱贫,其中已助力大方县、黔西县成功脱贫摘帽。到2020年,恒大还要协助毕节各级政府帮扶44.41万人稳定脱贫。

产业扶贫

连绵群山中,纳雍县果几盖村由恒大援建的蔬菜大棚齐列如营。41岁的陈琴站在大棚入口处,挂着一脸笑,手接过同村姐妹运出的番茄,细心码放在塑料筐里。

百多公里外的七星关区碧海阳光城,朱恒运隔窗望着花园里几个嬉闹的孩子,“明年我也能抱孙子吧?”他转头盯着墙上红艳艳的“囍”字自语,忍不住笑出声来。

“稍息、立正、向前看!”,同一时刻,贵阳恒大新世界门岗,申时欢昂首提肩高声下达口令,带领中队12名保安出操训练。

陈琴、朱恒运、申时欢,三人并不相识。但他们都曾有相同的身份——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乌蒙山区是我国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毕节市更是乌蒙山区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毕节市7县3区总人口927.52万人,2015年底贫困人口达115.45万人,堪称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最艰巨的地区。

三年来,包括恒大集团在内的企业持续帮扶毕节市,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民营企业参与地方脱贫攻坚的体制机制。从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再到就业扶贫,让陈琴、朱恒运、申时欢这些曾经的“贫困户”们过上了自力更生的幸福生活。

摘番茄采辣椒 蔬菜基地产出“脱贫果”

毕节市的脱贫工作始终受困于产业发展。因此,“扶产业”成为恒大扶贫中的核心和关键。贫困群众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和劳动力,只有依靠发展产业,把贫困群众的土地和劳动力转化为家庭的收入,才能实现脱贫,才能变“输血”为“造血”。

恒大帮扶毕节的110亿元资金,有48亿元用在产业扶贫上。

针对乌蒙山区独特的生态、气候,恒大帮助毕节打造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瓜果基地和肉牛养殖基地,帮助20万户、70万贫困人口发展蔬菜、肉牛以及中药材、经果林等特色产业,并引进上下游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帮扶模式,实现“供、产、销”一体化经营。

在毕节,恒大已建成60980个蔬菜大棚,36.7万亩蔬菜大田基地、28.8万平方米育苗中心及68处储存及初加工基地。此外,恒大还建成23万亩经果林基地,13.9万亩中药材、食用菌基地作为贫困户的增收园地。

为了解决贫困户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卖给谁的根本性问题,恒大引进79家上下游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有机连接建立起长效持久的脱贫机制,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就地脱贫。

正值丰收季节,威宁县秀水镇中海村蔬菜基地一派喜庆——80吨西红柿、35吨豆角、30吨辣椒,正从田间地头运往云南昭通;黔西县大寨村蔬菜基地580个大棚里也种着西红柿,红彤彤的果子坠弯了藤蔓,“平均产量约8000斤,每斤收购价按当前0.8元计算,每个大棚的收益在6400元左右,总收益预计达到370万元。”扶贫队员乐呵呵地算着账。

丰收盛事四处发生。辣椒、黄瓜、丝瓜、西瓜、圣女果……一筐筐从大棚中采摘出来,分拣、装箱,销往贵阳、重庆、广州、深圳……据估算,恒大援建毕节各蔬菜基地这季蔬菜瓜果的产量将达到5万吨。

产业基地不仅产出脱贫果实,还创造了一大批就业岗位。

陈琴是玉龙坝镇果几盖村人,一家6口人,三个孩子在读初中。3年前,陈琴在家务农,家庭经济来源全靠丈夫做水泥工。恒大帮扶后,陈琴家流转土地建大棚,并且得到一份在蔬菜基地务工的机会,日收入超过百元,加上丈夫的工资,一家人每月至少保证4000元以上的收入,“再也不用担心三个孩子的学费,日子越过越亮堂。”她对未来的日子充满希望。

■采写: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