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医德医术名声太响 妇科儿科病患都来找他
日期:[2019-08-09]  版次:[A05]   版名:[好医生好故事]   字体:【
■廖新学教授对待病患非常有耐心。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党总支书记、

心血管医学部副主任、心内一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廖新学教授——

·篇首语·

人生最大的痛点,无非生、老、病、死。每一个,都与医生相关,所以,他们一定是你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人。

其实他们和你我一样,是肉体凡胎的凡人,有同情心、同理心、悲悯心;但一般人经历的生死惊心动魄,却是他们每天面对成败交替上演的日常。

这样的情况下,医患双方的认知相距有时真有点遥远,但所幸,双方又是面对同一个敌人的战友——康复是打胜仗后的巨大奖赏,它既属于病人,也属于医生。

有时候他的一句鼓励,就成了你坚持下去的支撑。

有时候你的一份信任,就成了他放手一搏的勇气。

我们相信,医学的进步、人类的前行,都与这些支撑和勇气有关。

又是一年中国医师节将近。去年7月-8月,在相关主管部门及广东省医学会的指导下,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新快报主办的“向善而生——好医生好故事”活动向“8·19中国医师节”致敬。今年,我们的“敬佑生命——好医生好故事”第二季也正式开启——我们希望记录这些故事,关于这些我们为生命所做的共同努力。

不论你是医生,还是患者,如果你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故事,请通过gdgooddoctor@163.com告诉我们。我们将择其中突出、优秀者进行采访,相关报道及视频将在报纸、ZAKER广州、新快报官博官微同时推出。

剧烈胸痛、大汗淋漓、濒死感笼罩……广东省惠东县的杨笑(化名)被送到当地医院抢救。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但错过了最佳溶栓时机,病情复杂、危重,首诊医生紧急求援近200公里外的廖新学教授前来会诊。

康复后,感念廖教授的救命之恩,15年来,杨笑每隔一个月,必到中山一院找廖教授复诊。亲朋好友、村里百姓谁有不舒服,杨笑都介绍他们去看廖教授的门诊。

从事心血管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9年来,廖新学教授身边围绕着太多像杨笑这样的铁杆粉丝,许多是疑难病例。面对慕名而来的“粉丝”,廖教授总不忍拒绝,每次门诊号都增加至少则100个,多则120个,年均门诊量达1万至1.5万人次。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因为医术医德名声太响,一些妇科、儿科的病患或家属也会来找他。

身边总围绕着铁杆“粉丝团”

8月7日,新快报记者如约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廖新学教授的办公室做采访,一进门,记者就惊呆了,办公室里,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人。

拨开人群,只见戴着听诊器的廖教授,问病史、量血压、作体检、写病历,十分耐心细致。有的拿着检查报告来进一步问诊;有的提着大包小包,从外地慕名而来……

“每天都这样,廖教授不出门诊,身边也围绕着求诊的患者。”廖新学的博士研究生刘梦辉告诉新快报记者,老师心地善良,从不拒绝患者的问诊请求,病友找他,总是有求必应,尽力而为。

“早一点上班,晚一点下班,多接触病人。”带着这样的工作理念,廖教授周一上午、周二下午出教授门诊、周四上午出特诊,其余时间完成病房工作后,基本在病房办公室诊治病患,研讨棘手疑难杂症的救治措施。

临床一线工作29年,廖新学教授始终以患者为中心,节假日一样随时待命,多年来已使数百位濒临死亡的心血管患者重获新生。

由于获得患者的广泛好评及同行的充分认可,身边时刻跟随着一群不离不弃的“粉丝团”。由于每天等候的患者太多,廖新学不得不在个人办公室外另设两排导诊椅,被患者围得水泄不通的教授办公室,成为医院新大楼的一大景观,也是诠释融洽医患关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病人尊称他“青霉素医生”

患者刘平(化名),被诊断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在某三甲医院住院诊治,当地医生建议装三腔心脏起搏器。手术前,刘平家属通过医院请廖教授会诊,通过认真问病史、体格检查,廖教授考虑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加重心衰,经抗感染及调整用药后,让病人转危为安,康复出院,无需三腔起搏器治疗。

有一胸痛两年患者,在多家大型医院诊断为冠心病,但治疗后疗效不佳,找到廖教授,“因为他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抽烟史,平时上楼无明显不舒服,但只要转动身体就会有胸痛感,我怀疑他骨骼转移肿瘤。”果不出廖教授所料,患者查出是前列腺癌骨转移,通过及时的干预、治疗,最后康复出院。

从事心血管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9年,廖新学在高血压、冠心病、心衰、心肌梗死等疑难危重的心血管疾病诊治方面有深厚造诣,积累了丰富的救治经验。

“多问病史,问清病史,严格体格检查,行必要检查,诊断才能严谨、准确。”廖教授说,正确诊断是基础,能救命;诊断不准,会害命。两年前有个冠心病患者,单纯当肺炎治疗后,效果不佳,廖教授接诊后,发现肺炎是诱因,但目前是慢性心衰急性加重,如不及时治疗心衰,性命可能不保。

患者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廖教授的喜爱。例如,廖教授对于感染的患者常选用有效而便宜的青霉素,因而被一批患者尊称为“青霉素医生”。“有良心的医生,绝不能给病人做不必做的检查,使用不必要的药物,确有必要才行手术治疗。”廖教授总是这样,把中山一院院训“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深深铭记于心,做到规范诊断和治疗。

再如,患者口口相传,有的患者为了见“廖教授”一面,不惜通过各种关系找到廖教授诊治,得到廖教授面诊后,便心满意足回家。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廖教授医德、名声太响,甚至妇科、儿科等病患也来找他。

坚持16年回乡义诊反哺基层

39岁的周先生,被诊断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及高尿酸血症,有医生建议其安装心脏起搏器。8月7日找廖教授复诊时,廖教授在他的病历上写下“无症状,暂时没有安装永久起搏器指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的医嘱,并对他说:“无需服药,避免劳累,注意休息,低脂、低嘌呤饮食,定期复查24小时心电图,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写完医嘱,廖教授对一旁的新快报记者说,目前中国慢病患者太多了,有心血管病2.9亿人,高血压病2.7亿人,糖尿病1亿多人,肾病1亿多人……

廖教授常说,病人就像是“落水者”,医生是打捞落水者的人,如何预防有人落水才是每个医生的责任。廖教授认为,预防的第一步就要竭尽全力在各个层面做好公益科普的工作。

除了门诊、病房工作,他每年、每月都会举行“健康进社区”讲座和义诊,义诊步伐从广州市区到梅州、江西等偏远山区、村镇。“义诊医生”是廖新学另一张独特的名片。他已经坚持连续16年每年组织中山医系统100多名医护人员,回梅州五华县大型义诊1次;连续4年每月1次组团式帮扶兴宁市鸿惠医院,连续2年每月1次自发组团式到五华县龙村卫生医院义诊,把省城大医院的医学专家带到患者“家门口”。据当地龙村镇卫生院统计,接诊患者近8000人,约50%是急重疑难患者,当地市委县委部门估算,为当地患者减轻经济负担超过1000多万元。

此外,廖教授发表论文一百多篇、著作十多本,把所学、所知写成文字,供同行、后辈参考学习。

什么是好医生?

同题问答

廖新学教授认为,好医生首先要有仁心,有同情心,视病人为亲人,为医不要有杂念;此外,要有仁术,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勤奋,不怕苦,要有24小时待命的责任感;同时要有耐心,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更重要的是,遇到危重复杂的病人,治疗过程一丝不苟,注重细节。

■统筹:张英姿 肖萍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实习生 刘荣昌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摄影:夏世焱 凌玉芬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