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我宁愿一天不写作,也不能忍受一天不读书”
日期:[2019-08-19]  版次:[A06]   版名:[城事]   字体:【
■昨日,作家阿来读者见面会在琶洲举行。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摄

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携新书《云中记》现身南国书香节

“生命既是脆弱的,又是坚韧的。”8月18日下午,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携新书《云中记》现身南国书香节·南方文学周活动现场,与读者分享了自己写作的心路历程和对生命与灵魂的理解。而谈及自己的创作习惯,他说:“作家不需要所有时间都拿来写作。应该知行合一,多一点思考。我宁愿一天不写作,也不能忍受一天不读书。”

■新快报记者 吴晓娴

●谈创作 让活着的人意识到生命的价值

阿来说,汶川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创作,当时他距震中映秀镇只有20公里,想站起来都没有办法,对面的楼房以半米的幅度在抖动,缝隙里喷出了灰尘。

震后的10年里,阿来说,自己想把在地震中对生命的思考写出来,但他不希望以浅薄的功利心去描写沉重的死亡,迟迟没有动笔,他在等待一个时机。“直到地震十周年的那天,我感觉身体有个本能的感应,觉得正在等的那天到了。”阿来觉得,他要写出死亡对现存生命的洗礼与启示,让活着的人意识到生命的价值,于是就有了《云中记》一书的诞生。

《云中记》的故事发生地在云中村,汶川地震后,这个四川300多人的藏族村落,伤亡多达一百余人,在政府的帮助下,整村搬迁至一个安全的地方。然而,村里祭师因为惦念着死者,最终决定返回原来的村落,照顾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亡灵……通过故事的讲述,作者牵引出对生命、死亡与灵魂的沉思。

●谈世界观

如果有精神,到处都有原乡

谈及自己的创作习惯,阿来认为自己不是职业作家,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是一个中学教师,后来也做过出版业、行政工作。他认为,一个作家一辈子也不用写那么多作品,不需要所有时间都拿来写作。应该知行合一,多一点思考。

“我现在每天只要我想写的时候,找2到3小时就可以了,可以是任何时候。固定时间创作太奢侈了,只有吃饭时间是固定的。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我宁愿一天不写作,也不能忍受一天不读书。毫不夸张,我不可能哪一天没有摸过书,没有看过书,这是不能想象的。”

很多人认为在阿来构建的文学世界中,《尘埃落定》中的村子是一个精神原乡。但很多人的“精神原乡”正慢慢消解。

阿来认为:“每个人都能拥有精神原乡,无论在哪。如果有精神,到处都有原乡,除非你放弃了精神。消费社会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重要的是,不要被消费所裹挟,不要忘记情感性的存在。”

阿来也曾经是《科幻世界》的主编,发掘了很多著名科幻作家的作品,包括刘慈欣。谈及中国科幻文学的未来,他说:“我们国人大多从青少年时期就缺少想象力,尤其缺少跟科学有关的想象力。中国要崛起,要保持当下这种势头,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将来一代一代人成长起来以后,能不能保持对于未来的信心和想象力。我们擅长武侠、玄幻。我采访过很多国外有名的科学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对科学的兴趣是从科幻小说开始的。”

他说,但不能因为别人说今年是科幻元年,写科幻小说的人以后就都会顺风顺水。对于认真的人来说,可能就有科幻电影二年、三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