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冰墩墩”是广美艺术发展的重要篇章
日期:[2019-10-20]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冰墩墩”的设计从最初的糖葫芦到最后成型,历经21次修改。

■2019年3月5日第3次方案修改三维方案。

2022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主创之一讲述创作艰辛点滴

尽管距离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的正式公布,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但有关吉祥物“冰墩墩”的关注与讨论并未消减。日前,在广州美院图书馆举办的“1时光”系列讲座之“从概念草图到三维呈现——2022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三维创作分享会”迎来了座无虚席的观众,作为 “冰墩墩”的主创之一,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廖向荣在现场接受了收藏周刊独家专访,深入讲述了“冰墩墩”的创作过程,他透露,下一步将协助冬奥组委“对‘冰墩墩’形象在各方面领域衍生品应用进行最大限度的研发,让‘冰墩墩’真正地走进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去”。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近6000件作品竞争

三种方案入围前十

日前,广美图书馆岭南美术文献中心首次迎来了过百名观众,“冰墩墩”目前在广美乃至广州美术圈,俨然成为了新“IP”,作为“1时光”系列分享会的发起人,广州美院副研究员吴文洁在现场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借助图书馆的资源,激发更多艺术交流活动,而这一次“冰墩墩”的创作,更有不少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她希望通过搭建分享会的平台,让更多的美术爱好者能全方位了解成功设计案例背后的甜酸苦辣。

2018年8月8日,北京冬奥组委正式面向全球公开征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设计方案。两个月之后,北京冬奥组委有关领导到广美举行宣讲会,从那一天开始,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曹雪便组建了一支14人的团队,由7位老师,7名学生组成。而廖向荣则负责带三位成员进行三维环节的创作。

廖向荣回忆称,此后的二十天里,他们做了十六种方案,在正式投稿后,这些方案与来自全世界的5816件作品一同进行竞争,“结果出来后,我们就有三种方案入围前十。”廖向荣介绍,在2019年春节前,接到了入围资格的通知后,14人的团队马上需要签订保密协议,并从2019年大年初二开始,“瞒着”家人,回到了学校开始下一轮的细化深入创作。

因保密需要每一次修改,

都得专人从广州送到北京

入围前十的三个方案之一就是“冰糖葫芦”,而冰墩墩的形象远远还没出现。在连续十个月的持续奋战过程中,大的修改有21次。

冬奥组委最初给过一些意见,提示可以从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麋鹿的特点入手改进;广美的设计团队还想过用东北虎作为原型进行创作;而那个“冰团”则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有关冰、雪元素的形象。但始终没有被改掉的是一开始创作的“冰糖葫芦”上的那层糖浆——后来成为独特的“冰晶外壳”。

由于需要保密的原因,每一次修改完,不能网络传输,不能快递,唯有团队队员专人带着修改好的材料飞到北京,到点上交材料后又是闭门不出,等待修改回复,然后再拿着修改意见回到广州修改,试过几次把设备都带了过去,拿到反馈意见后,就马上连夜赶工,廖向荣告诉记者,“每一次修改,都需要重新调整模型、灯光、渲染……一系列的工作,熬了一宿后再拿到冬奥组委。” 廖向荣说,“最煎熬的事是,‘冰墩墩’最后能否成为吉祥物,当时并无把握。这个过程,除了是体力劳动的压力,更难受的是心理压力,毕竟我们谁都不能保证如此辛苦的投入,到最后能换来什么结果,很有可能是什么都没有。不停地修改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经常会让我们感到彷徨,所幸的是,这样一个团队自始至终,没有一人退出,全员全力以赴。”

“冰墩墩”应该要载入中国体育美术的史册

在十一年前,电影《功夫熊猫》出来之后,不少人感叹,“功夫”和“熊猫”都是中国的,但“功夫熊猫”却被外国人抢注了,对熊猫形象,我们从来不乏想象,但那部电影出来后,似乎形成了某种视觉烙印。然而,这一次的“冰墩墩”熊猫的出现,似乎又给我们对熊猫的形象有了新的想象,“在我们确定往熊猫方向去创作之后,就专门把所有跟熊猫相关形象的图片集中起来,尽可能地跟已有的熊猫卡通形象拉开距离。其中,我觉得最满意的是目前‘冰墩墩’的能量环的设计,灵感是来源于冬奥会主场馆外围不断变化的光带,一个椭圆形的环正好跟‘冰墩墩’头部冰晶的开口吻合,并且我们在颜色上直接采用了奥运的五环颜色。”廖向荣坦言,当时给熊猫形象头部的冰晶设计开口,并没有找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设计理由,只是从视觉美学上做了设计,而目前能量环的出现,使得原本的设计完全有了另一层含义,而且是更高的含义。

在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齐喆看来,“艺术设计界最难的要求,就是雅俗共赏,既要学术层面得到认可,又能使普通大众乐于接受,甚至喜爱,而这一次‘冰墩墩’是做到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国内能举办国际性的体育盛事的机会几乎没有,体育美术往往只能通过全运会等国内的体育赛事的吉祥物或者会徽设计来体现。齐喆介绍,1990年亚运会作为国内第一次举办国际性的大型体育盛事,当时的吉祥物盼盼,也是一只熊猫,如果从面向国际的吉祥物设计的角度来看,从1990年那一届亚运会开始至今近30年里,就有2008年奥运会、2010年的亚运会等吉祥物设计的发展,“可以说这过程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这一次冰墩墩的出现,具有国际视野的吉祥物设计已经形成了。”

齐喆认为,“冰墩墩”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未来感。一同公布的吉祥物还有冬残奥会的“雪容融”,如果说以灯笼为设计原型的“雪容融” 是一脚踩在传统上的话,那么,“冰墩墩”应该就是一脚踩向了未来。“从冰糖葫芦的糖浆延伸出现在的冰晶外壳,这一点,具有了无限的含义,视觉上它甚至给人一种如同宇航服般的科技感,俨然有了一种穿着宇航服飞向太空,飞向未来的视觉感受。这样一个吉祥物,应该要载入中国体育美术的史册,也是广州美院设计艺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篇章。”齐喆说,“这一次‘冰墩墩’的设计,还有一点与以往的吉祥物很不一样,十分可贵的是以往几乎都是平面设计,确定了终稿之后,再根据需要改成三维,这样的结果,容易导致很多当时二维设计过程并没有考虑到的一些状况,甚至是不可弥补的状况。而这一次则从一开始着手设计就有了三维团队的全方位介入创作,这使得整个形象的全面性和逻辑性更加紧密,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何它作为三维形象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广泛认可。”

廖向荣介绍,“我们的团队除了曹雪院长在多个标志性的成功案例设计之后,还有刘平云老师也有多年的吉祥物设计的经验。但三维从一开始就介入设计吉祥物,的确在此前并没有很好的案例进行借鉴,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应最大限度地研发“冰墩墩”衍生品

能够组建涵盖平面和三维人才的14人团队,这一点可能跟广州美院视觉艺术学院较早就成立三维动画方向的教学有关。长期以来,在整个教学与交流上,平面和三维几乎已经磨合得十分充分,因此也不难想象,这一次为何十多人的团队,能一同坚持长达10个月的“艰苦奋斗”。

在设计过程中,为了体现“未来感”,曾经一度还添加过“5G”“太空”“高科技”等元素,但最后,这些全部都被团队自我否定了。“虽然目前 ‘冰墩墩’只有一个冰晶外壳,但由于我们在三维渲染上,做了精心的考虑,它的光线折射效果,不同图层的质感表现以及可变的能量环,形成了一个极具现代感的形象,而这些,都是平面绘画难以出现的效果。”廖向荣说。

虽然漫长十个月的设计,终于有了圆满的回报,“冰墩墩”已经确定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但在廖向荣看来,这并非意味着这一项工作的结束,相反,有关“冰墩墩”的IP研发,才正式开始,“将对‘冰墩墩’形象在各方面领域衍生品应用进行最大限度的研发,让‘冰墩墩’真正地走进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去。”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