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敦煌梦——谢晓冰敦煌壁画作品展”即将开幕,谢晓冰直言:敦煌精神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我的创作
日期:[2020-01-05]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双飞天图

■琵琶伎乐图

■伎乐飞天图

■法华经变图

简介 谢晓冰,1963年出生于北京,祖籍安徽,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当代中国美术研究会副会长、广州诗书画会副会长。

很多画家都有一个“敦煌梦”,作为晋唐的艺术代表,敦煌壁画历经千年传承,滋养着一代代的艺术爱好者,尤其上世纪张大千经历敦煌的“洗礼”,艺术面貌脱胎换骨后,使其成为了学习敦煌艺术的范例,此后,陆续前往敦煌取法的人渐多,画家谢晓冰三十年前从中央美院毕业后,便将自己的创作扎根在了敦煌的艺术海洋中,他如此描述与敦煌的关系:“敦煌精神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我的创作。”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30多年前暗下决心,一定要去敦煌探个究竟”

30年前,刚刚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谢晓冰,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倾心与热爱,不顾一路的颠簸与劳累,从北京就此踏上了西行的求索之路。早在读书期间,谢晓冰已经得知大漠敦煌。特别是在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时,这一消息令年轻的谢晓冰,心情既振奋又满心好奇。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去敦煌探个究竟。

刚毕业,谢晓冰便踏上了北上西行的火车,投身到了敦煌,来到了莫高窟,开始了对民族国粹敦煌文化艺术的研究、临摹及知识学习当中。敦煌研究院墙上写的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给了谢晓冰极大的精神鼓舞,也令他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离开家人,孤注一掷地来到敦煌,是对的选择。

每天废寝忘食地钻进窑洞,心无旁骛地临摹敦煌壁画,经过认真研究石窟艺术的题材和内容、形式风格,谢晓冰慢慢地掌握了石窟壁画中线描、晕染和传神等一系列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一种忠于原作又形神俱佳的临摹风格。

“自敦煌归来之后,我的绘画艺术得到了全面升华”

可惜,长期的水土不服与废寝忘餐,一次病倒,让他遗憾地中断了敦煌学习,养病期间,他始终对敦煌艺术念念不忘,在我执与放下之间,敦煌令谢晓冰不断地参悟。画佛的每一笔,都在不断地修行自心。谢晓冰回忆称,“在敦煌的学习、研究及临摹的日日夜夜的辛苦付出,时至今日亦令我受益匪浅。可以说,自敦煌归来之后,我的绘画艺术得到了全面的升华。”

在敦煌的两年多,谢晓冰一共完成了76幅临摹壁画作品,绘制了127幅敦煌壁画。1995年,在北京一家画廊举办了个人首个敦煌壁画画展,并获得了海内外藏家的青睐。尤其得到了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段文杰的首肯,让谢晓冰备受鼓舞。“在广州的前十年,我所取得那些艺术成绩,以及在物质和精神上满足,无不受恩于深厚的敦煌精神所给予的源源不断的滋养。”谢晓冰说。

“一层一层的沉淀感,正是我们要追求的艺境”

然而,在广州定居后的近十年里,谢晓冰始终很少再画敦煌壁画,这在不少友人看来异常困惑,为什么?他坦然地解释称:“对于敦煌壁画,你愈是懂得,愈是心生敬畏,愈发不会轻易动手画她!我想,我懂得了放下敦煌。因为我深知,画佛像,且画得不落俗套是不易的。”他认为,“身为一名曾经在敦煌工作过的学院派画家,应当要追求不同于民间艺人的绘画感。我时常感到,要画佛像,需要虔诚的仪式感,更重在格调感。包括色彩、整体感,处理好虚实的关系。然而,如何拿捏?它实际上需要艺术家长期的综合素养,还亟需自身在时间、经历上的某些沉淀。”

敦煌壁画让谢晓冰启发最深的是,“色彩统一感”。经过一千多年历史岁月的冲刷,原本鲜艳的壁画色彩不但沉淀得一点火气都没有,而且使得这种斑斑驳驳的色彩,变得整体感非常统一。“这种一层一层的沉淀感,正是我们要追求的艺境,也是我要借鉴的,尝试着表现在我的画面上的东西。所以,近十年来,我不断地尝试,并坚持用敦煌壁画的语言、笔墨、色彩,努力地在重彩绘画领域进行创新与探索。”

2018年5月之后,谢晓冰很自然地拿起画笔,心平气和地再一次虔诚集中花费了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创作了70余幅全新的敦煌壁画作品。为了更好地创作一批不负众望的精品敦煌壁画作品,他先后出国前往埃及、新加坡、日本寻找古文化佛教艺术遗迹。然而,时隔不到一年,病魔再次来袭,谢晓冰不得不在医生的建议下,马上停下绘画创作。“五十知天命。我心底清楚地知道,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二次把身体累出病来。因为整个人身心太过于投入创作,过于追求完美,最终元气大伤,积久成疾。”事实上,除了敦煌题材,谢晓冰很早便深刻感觉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四大名著及其他经典文学著作,就像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里边有很多很多吸引人的故事、美好的情境值得去学习,去深入挖掘。于是,他下定决心,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将那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红楼梦人物、西游记、水浒英雄等人物灵活地用手中的画笔呈现出来。于是便有了三十六米长的《红楼梦人物图》、二十八米的《水浒一百零八将图》、三十二米的《三国演义人物图》、二十九米的《西游记人物图》、二十多米的《金瓶梅人物图》、二十二米的《二十四孝图》……后来这些作品悉数被藏家收入囊中。

“要学习敦煌壁画的那种厚重感、历史沉淀感”

即将在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综合展厅举办的“敦煌梦——谢晓冰敦煌壁画作品展”中,谢晓冰的那批敦煌题材作品,既源于传统的敦煌壁画艺术,又呈现出异于传统的敦煌壁画的新样式;在风格上,力求回归敦煌的魏韵唐风,既取北魏壁画造型雅拙、色彩单纯的特点,也取隋唐雍容华贵的装饰画风,线描与晕染并重,突出了色彩的明暗深浅层次,构成一种整体庄重的氛围。融佛的慈祥、菩萨的端庄美好于一体,传达出新的意味。他说:“我笔下的佛陀、观音及供养菩萨,都在充分表现出佛相的庄严、肃穆、圣洁与祥和,营造一种古朴斑驳与庄重典雅的画面气质,进而达到一种古老与现代、神秘与梦幻的境界。”

为了更好地表达出内心深处所追求的审美情趣,谢晓冰把这个“趣”字的重心放在了琢磨,即反复耐看的视觉效果上了,力求画面的整体视觉效果达到一种穿越时空的艺术感觉。如何实现呢?“我采用了强烈而丰富的色彩颜料,特别是在对画面背景的技法处理上,并特意进行了斑驳脱落的残缺艺术效果处理。也就是在色彩处理过程中,每一幅作品,我不但从一张宣纸的正面反复上色,而且还在等它自然风干之后,从背面进行色彩渲染效果的再处理,就这样一正一反,反反复复地上色,一层又一层地补色,赋予情感色彩的同时,倾注了生命力,最终使成形的作品富有立体感,富有想象力,甚至有了一些要学习敦煌壁画的那种厚重感、历史沉淀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