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不少中国画人物画不知所云
日期:[2020-01-12]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孔子系列

■香凝如故(2018年)

■水墨人物写生——阿坝州羌族姑娘姚顺美(2019)


“美术创作表面繁荣,背后隐藏忧虑”。孔维克直言:

在近现代的中国画的变革中,人物画的嬗变是最突显的。日前,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带着山东人物画家为主的画展《大哉孔子》在广东南岸至尚美术馆展出,这个展览上孔维克的孔子题材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在人物画创作方面,他有深刻的个人经验,而对目前美术现状,他更直言:“美术创作表面繁荣中隐藏着忧虑,艺术批评弱化是其中之一。”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用当代的造型不加改变地来表现古典人物

收藏周刊:山水画家以道家思想为依归,您表现孔子题材,是否有想过如何把儒家思想作为艺术追求的一部分?

孔维克:中国人物画的主流思想一直是“文以载道”。我的人物画创作有几个系列,其中有关儒家文化的就是孔子系列,另外还有近现代人物画创作,代表作应该算是《公车上书》《孙中山在青岛》等。我的这些现代人物画作品从精神层面来说与古典题材的文化追求也是相通的,都是通过反映生活来折射儒家文化精神。但两个系列的表现手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孔子系列更多的是用传统工笔手法描绘,是一种融进当代性理解的新的工笔画形式。这主要体现在构图以及用线和造型意识上,就构图来说适当融入了一点西方构成的元素,包括装饰性的归纳、平面化的处理等。就造型讲,既延续了高古的神韵,同时也融入了当代画家对造型的理解,因为古人对解剖、比例不太注重,在造型上既要适当强调形体结构及比例,又要保持一种“古味”。就用线来说,我加强了疏密对比及程式化的解构,使之既高古又有现代感。这方面探索的代表作有《杏坛讲学》及配画《习射图》和《古乐图》所构成三联画、《心学宗师王阳明》等,这算是我在传统与当代融合的探索上有自己特色的作品。

之所以我的这个系列与现代水墨人物画的面貌和艺术感觉拉开了距离,是因为我认为用当代的造型不加改变地来表现古典人物,有点不伦不类之感,形式与内容不统一,就像现代人不理解传统的招式而用话剧形式生硬地演古装戏。曾经也有人用写实油画来画孔子,感觉就很不协调。

收藏周刊:您创作孔子的核心表达是什么?

孔维克:表现孔子及其时代的人物,造型处理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把心中对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精神形象表现出来才是关键。这就要求自己首先投入到传统文化中去浸润,然后再融入现代性元素创造出一种当代性的古典样态来,我称之为“新古典”。比如2016年“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特邀我参与作品创作,主题是“正大气象”,要求画中堂。刚接触这个命题时,我马上想到的题材就是画孔子,“正大气象”与儒家文化的内涵非常契合,一开始我的构思是中间一幅画,两边配以重色底子的对联,后来才知道每人有8米的展线,要用一组画来表现。最后决定在左右两边再各加两位人物,即孔子与“四配”:子思、颜回、孟子、曾子,一共是五幅画,这样安排不仅内容序列统一且形式感较强,形成一个气场。在做完草图后,又发现了问题,在画作的左右两边应该再配上重色底子的书法,以与中间的孔子像对联相呼应。

收藏周刊:书法内容如何定?

孔维克: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因为左右两边的书法按照适合的行笔大小,可以各放下一千多字,如果我要想偷懒,找一点《论语》或者历代儒学者的金句,拼凑抄写一下足以达到视觉上的效果。但我认为每一次创作,都要给自己设置障碍或称设置新的课题,以让自己通过每一次创作都能得到一次艺术能力的提升。譬如孔子像两边的这副对联“志道据德千秋垂范 依仁游艺万代师表”,我就没有用现成的联语。也是自己化用《论语》的句子重新创作的。经过调查了解到多数人对孔子及其儒家的历史、定位、当代价值不甚清楚,所以决定了自己撰写两个文本,即《孔子思想与当代价值》《儒家文脉与代表人物》两篇来配画。实践证明,这样处理的确使画面增色,经过这一次创作也让我对儒家文化的认识起到了很大的深化作用。

我把线、面、光影以及古人的笔法,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收藏周刊:在现当代人物方面,您如何探索?

孔维克:我的写意人物画,应该算是刚才所说那种“五四”以来的创新性的现代水墨写意人物画,即“徐蒋体系”这个文脉。这是在继承传统人物画笔墨的前提下,再结合西方造型艺术的要素进行融合改良的全新型人物画,非常符合中国的社会形态和新时代对人物画的要求。包括题材的选择、构图形式、速写的训练以及明暗光影,形体塑造等方面都需要人物画家认真去探讨。

“徐蒋”二位先生将这个框架奠基后,延续下来第二代像杨之光、方增先都对这个体系有所推进,杨之光结合光影表现形体比较成功,尤其在没骨人物方面的探索,而方增先则去掉光影,他从传统中国画的笔墨上汲取营养,尤其是从花鸟画技法上找到了借鉴。他们俩在探索的融合上比较自然,再后面,则有刘国辉、吴山明,北方有周思聪、卢沉等一大批画家,人物画的面貌也逐渐增多。我们这批人物画家算第四代,人数更多,面貌也更多样。

我是将古典人物和当代写意人物并行探索前行的,在写意人物画方面,我觉得我个人跟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除了对笔墨个性化的理解外,在整体的呈现上,也与大家有所不同。因为前几代画家,很少有画大画者,一旦画起大画来,容易琐碎。而我在大画的创作上,则有了不少的探索, 而且在整体的把握上力求雄浑勃郁、整体气势,细微的表现上追求精到极致、讲究笔墨,在造型上注重当代性严谨结实感,我把线、面、光影以及古人的笔法,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我们这代画家,都受过西方造型艺术的训练,但很多人画中国人物画,像拿毛笔画素描。我在中国画用线与光影的契合上,力求避开西画素描的影子,作出了个性化、中国式的呈现,应该说也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

收藏周刊:人物画的核心精神是什么?目前缺什么?

孔维克:直面人生,反映生活是人物画的核心所在。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不少中国画人物画不知所云,不清楚他想表达什么。在形式上,又过度的照搬西方。这种写实主义的笔墨表现形式,就需要有真功夫,要有素描、造型能力、大量的速写锻炼,现在很多人出去写生或画速写,大多是依靠照片。包括全国美展的作品,都有这种情况,用照片来“拷贝”、“制作”泛滥,绘画感、写意精神全无。我们要呼吁重视人物画的绘画性发展走向及写意精神、写实能力的回归。

用西方的艺术评价体系评价中国画有失偏颇

收藏周刊:您认为目前的中国画创作现状如何?

孔维克:前些年,大多数画家跟着市场走,恶炒自己甚至欺骗市场及藏家,致使怪象丛生;刚学几天画即把自己打扮成大家、吹嘘成名家;拍卖市场上价格令人咋舌的作品,往往从学术品格到艺术品质都不敢恭维,而真正的艺术创作如大展上的优秀作品却卖不上价或无人问津;购画者往往不是靠眼睛买画而是用耳朵听画,一听是什么级别的美协、书协主席、理事、国家级会员,或是北京的画家就身价百倍。而批评家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很难坐稳冷板凳,极易趋炎附势。

新时代以来,对这些歪风进行了整治,画家能够静下来搞创作了。从一系列全国美展看,美术创作呈现了繁荣的景象。

收藏周刊:您曾发表文章《中国画迫切需要建立以中国价值观为核心的艺术批评体系》,能具体讲讲您的看法吗?

孔维克:近30年来,在美术创作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忧虑,艺术批评弱化即是其中之一。可以说真正的艺术批评失声,吹捧文章、泛泛论述成为常态,缺少在同一框架内讨论问题,缺少以中国的立场和文化的角度看待和分析艺术现象艺术批评在上世纪80年代初掀起了一股大潮。由于西方各种艺术观念的涌进,而促使中国的现当代艺术迅速崛起,活跃了艺术生态,也推出了一批年轻人。这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阶段社会状态在文化及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从客观上讲,西方各种流派及艺术观念的冲击也确实激活了当代画坛。同时也催生了一批有思想有观点敢说话的美术批评家。今天回首看这批艺评家,多是以西方的艺术观念来推动中国的当代艺术,同时批评中国的传统艺术。用西方的艺术评价体系无论是评价古画,还是评价当代,都是有失偏颇的。有不少人在文风上追求生僻词汇的堆砌,甚至莫名其妙地硬造词汇以求新意,以生涩难懂让人误读为高深之境,这种观念的表达和文风的走向一直到现在还余韵不断。致使不少画家对理论家在心理上很逆反,这使本应是相辅相成关系的艺术创作和美术理论,却成了相互诟病的掣肘者。这个问题目前还未完全解决,建立以中国立场、中国精神为价值的审美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简介

孔维克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画院院长、山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山东画院院长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