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喊话:疫情尚未结束,不能盲目乐观、心存侥幸
2月24日9时起,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由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据央视新闻2月26日的报道,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称现在是最艰难的时候,防控措施一旦放松以后,就很可能出现传染病例,并提醒公众要警惕人群聚集。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陈祝生也提醒,目前面临的疫情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依然很大,疫情防控仍处在最吃紧的时期,公众千万不可放松警惕。
近日,新快报记者走访后,发现景区、肉菜市场内有市民不戴口罩的;有外卖小哥口罩挂在下巴处,直接把外卖递给顾客;有理发店营业时,店内顾客、理发师6人均未佩戴口罩。为此,新快报提醒各位市民:疫情还没结束,应坚持做好个人防护。
景区
游客倍增 有人逛公园摘掉口罩
2月中旬,广州多个景区景点陆续开放。不少憋在家里一个月的孩子、老人坐不住了,纷纷出去“放风”。2月22日、23日,广州气温回升,二沙岛等适合家庭休闲游的热门地点,就出现了“扎堆”现象。有网友在微博上“吐槽”:“一个月没出门了,开车去二沙岛,人山人海,比平时人还多,疫情结束了么?”“二沙岛人也是太多了吧”。
景区开放后情况如何呢?新快报记者兵分三路前往天河区、海珠区、越秀区等不同景点走访。
2月25日上午,新快报记者在越秀公园东门见到两名工作人员用额温枪对每一位入园游客进行体温测试。越秀公园相关负责人透露,2月22日—23日入园人数均超过 1.2万人。“虽然这个数字跟疫情没发生的时候相比,大概只有平时的三分之一,但一周前日均只有约3000人,等于是一周前的四倍。”
越秀公园要求所有游客须佩戴口罩后方可进入公园,但新快报记者观察发现,不少人并没有遵守这一规定。从越秀山脚往上走,有些人拉下了口罩,坐在凉亭里吃早饭,旁边有锻炼的人摘掉了口罩。跑步下山的市民大多气喘吁吁,有的把口罩拉到脖子上,有的拿在手上,更有的完全收起来。而山顶上,交谈、跳友谊舞、耍太极剑的市民全程没戴口罩。
新快报记者粗略统计,在山上晨练的以中老年人为主,半个小时之内,有近20位市民没有戴好口罩。他们走在路上,不时擦肩而过,偶尔还有人随地吐痰。
26日上午,另一路新快报记者来到天河公园,可以看到不少居民前来健身散步,部分中老年人会摘下口罩来健身。 “孩子跳绳,活动比较大,戴口罩呼吸就不畅了。”梁女士的孙子在公园广场上跳绳,她与老伴则坐在一旁的石凳上,三人均未戴口罩。她说,即使在过年期间,也会带着孙子到江边去活动,“那时候人也不少,只要戴好口罩,就没事了。”
26日下午,在海珠区的海珠湿地公园里新快报记者看到,这里的游客多是全家出游。把口罩脱到下巴处的游客随时可见,而不戴口罩的市民还会从其他游客身边走过。
加强巡逻 遇不戴口罩者会劝说
2月23日,成女士一家人到海珠区的会展公园游玩。成女士说,公园里有保安巡逻,遇到不戴口罩的人会上前劝说。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2月6日广东出台2号“口罩令”,将公园从“口罩令”实施范围中删除。但新快报记者在天河公园门口看到,墙上仍贴着1号“口罩令”,即要求所有游客必须佩戴好口罩方可入园,且入园处有保安测体温。
天河公园的保安告诉新快报记者,他们并未收到通知说游客可以不戴口罩了,仍按照1号令来执行。“也有遇到游客问为什么还要戴,我们只能耐心劝说。”他表示,近一周来公园人流开始恢复,园内会有工作人员巡逻,遇到不戴口罩活动的,会进行劝说。
而海珠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说,从2月22日起园内每天限制1000人次。对于不戴口罩进园的问题,则表示“验票时会要求戴口罩、排队隔远些,进园后没法一直盯着,见到会提醒。”
对于上述现象,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黄光烈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所有人群对新冠肺炎都是易感的。“这几天天气比较好,我也注意到一些人开始不戴口罩。建议大家要高度重视,不能松懈,人群密集的地方尽可能不要去。”黄光烈表示,人与人要有1米以上间距,碰到咳嗽的人就得是2米。如果要到公园玩,可以选择错峰出游。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医师尹炽标则认为,如果没有近距离接触,没必要过分恐慌。“但是在公园里会遇到一些熟人、朋友,打个招呼握个手,你也不知道别人接触过什么人,所以口罩戴上总是没错的。” 他认为,应通过立法来培养、规范市民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及责任意识,比如在公共场所不随地吐痰、大小便等。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何生廷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吴晓娴 沈逸云 何生廷
■本版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