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就医先查拥挤度应成为常态
日期:[2020-03-09]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张淳艺

据报道,为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急诊服务工作,北京市从加强引导服务、提供就医选择、合理增加能力、改善就诊秩序四个方面,制定了具体措施。其中通过红、黄、绿三色提示向社会发布急诊科拥挤等级信息,便于患者根据急诊等级信息有序选择医院就诊。

疫情防控期间,减少人员聚集,避免交叉感染,成为公众共识。但有些时候,人员扎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比如,某家医院的急诊科已经排起长队,但不明就里的患者源源不断地赶来,导致人越聚越多,不仅加重了医生的工作压力,延长了患者的候诊时间,还容易带来病毒扩散风险。

针对这一情况,北京市卫健委每日汇总全市134家医院的急诊科就诊人次、抢救室和留观床位使用率,确定医院急诊科的拥挤等级。其中,急诊留观床位使用率大于100%的提示拥挤等级高,70%至100%提示拥挤等级中,小于70%拥挤等级低。拥挤等级信息通过多个APP向社会发布,并用红、黄、绿色提示。

这样一来,医院急诊科挤不挤一目了然。一方面,患者可以结合拥挤等级信息和自身实际情况,就近选择拥挤等级中或低的医院急诊就医,从而减少无序流动和无谓空跑,降低人员聚集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同时,促进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实现医疗效用的最大化,既避免不堪重负的医护人员“雪上加霜”,也推动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大数据表现“亮眼”。“疫情小区地图”“确诊患者交通工具同乘查询系统”“发热门诊分布地图”等产品,不仅助力政府部门科学研判,精准防控,而且方便公众及时了解,主动配合。急诊科拥挤等级信息,是大数据技术的又一生动应用,有助于巩固和拓展持续向好的疫情防控形势,避免人员聚集带来新的疫情传播风险。

拥挤指数一小步,引导服务一大步。发布急诊科拥挤等级信息,不仅是基于疫情防控的现实需要,而且是一种有温度的导医服务。“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有利于合理引导患者有序就医,促进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谐相处。就此而言,就医先查拥挤度不应只是权“疫”之计,而应成为常态。不仅是急诊科,医院的门诊科室也应积极推广开来,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