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博物馆直播“火”缘于“活”
日期:[2020-03-25]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丰收

据报道,从今年2月开始,抖音、淘宝、腾讯、快手等大型互联网平台相继举办“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全国几十家博物馆参与,网友反响热烈,单日观看量超过千万。作为闭馆期间博物馆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新方式,直播备受观众欢迎和社会关注,已成为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

基于防疫考虑,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在此次疫情暴发之后集体闭馆。但关闭了“门”却打开了“窗”——多家博物馆借助大型互联网平台,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向观众提供文物讲解服务。从实践效果来看,此举创造了多赢——观众、博物馆、网络平台等方面都是赢家。

虽然网上直播与现场参观,对观众而言是不同体验,但坐在家里“参观”博物馆的感觉会很不错。这既避免了交叉感染,也丰富了“宅”家生活。既节省时间、经济成本,还可跨地域参观。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博物馆直播中了解传统历史文化。“网友反响热烈”就是受益的最好证明。

从博物馆的角度来说,在疫情期间变一种方式“存在”,充分彰显出这些博物馆的灵活应变能力、为公众服务意识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意识。特别是之前知名度并不高的地方博物馆,通过这种直播活动提升了其在全国甚至全球知名度。此外,博物馆直播还有“蓄客”“带货”之效。

为这种活动提供支持的相关互联网平台,也会因为博物馆直播而提升流量和竞争力。而且参与博物馆直播的讲解员,个人也会收获更多粉丝(如讲解员白雪松最近就走红了),有望成博物馆直播领域“李佳琦”。可见博物馆直播不仅让博物馆、重点文物“火”了,也让讲解员“火”了。

博物馆直播之所以会“火”,既与疫情带来的空闲时间有关,也与博物馆变“活”有关。所谓“活”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甘肃博物馆等参与者,在疫情期间不是闭馆放假,而是转变思维、主动适应、借助直播,使传统博物馆变成了“网上博物馆”。

另一方面,博物馆直播讲解员把文物讲“活”了。公众对博物馆直播是否感兴趣,与讲解员的阐述方式、表达能力有很大关系,比如“碑林就是这么任性,让大夏石马这么珍贵的文物看厕所”,会让网友对博物馆、文物产生浓厚兴趣,通过抖包袱、说段子、讲金句等一系列“铺排”,效果自然也大不一样。

博物馆存在的价值是因为馆藏文物,而文物是“睡”在博物馆还是“活”起来,完全取决于博物馆管理者和讲解员。好的管理者会利用各种手段让博物馆全国闻名、世界闻名。同时,很多人都有一种体会,博识、幽默的讲解员与古板、知识贫乏的讲解员,给观众的体验是不同的。

所以,期待所有博物馆都能“活”起来,既可以像故宫一样,以多种创新手段让文物活起来,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更大的文化传承价值;也可以像疫情期间参与博物馆直播的博物馆一样,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线下参观走向线上直播。希望博物馆创新、直播都能走向常态化。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线下参观还是线上直播,博物馆不能只让公众看见“看得见的文物”。某些文物已经展示多年,对公众来说没有多少新鲜感。只有让那些“沉睡的文物”尽快走进展厅走进直播中,博物馆才能更“火”。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