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在变化的时代中回溯不变
日期:[2020-10-09]  版次:[A05]   版名:[城事]   字体:【

■肖韵蕙(新快报记者)

“不恰辣子还有什么味咯(不吃辣椒还有什么意思)”。回到家乡的当晚,我跑去买两块麻辣豆腐吃,老板娘对吃烧烤的人笑着呛道。这家烧烤摊我吃了好多年,它总在夜里冒着热气,夹带着辣味的家乡话。不仅是它,家乡还有很多摊店,星星点点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坚守着,和老家一样成了我心里固定的坐标。

从沪昆线往西,就到了我的家乡湖南新化,点缀在湘中大地上的梅山文化和蚩尤故里之乡。这里有湖南人辣得劲味的食物,也有山里洞里的原始与自然。写《警世钟》的陈天华和抗美援朝中救落水儿童的罗盛教从这里走来,全国数不清的文印店从这里生发。

熟悉的美食坚守点

更新的文印探索线

每逢假期回家,我都会去向东街吃一碗牛肉粉。这里的红汤牛肉粉曾经上过《舌尖上的中国》,而它所处的向东老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曾经是通往外界码头的必经之路,如今成了游子重归故里的必来点。10月的家乡已冷,老房子错落有致的棱角悬在屋檐上。煮粉的炉子都统一在街旁,热气呼啦呼啦地往上面同一个方向蹭,刚出炉的杯子糕、马令王、铲子粑一一摆在盘子里。吃一口撒着葱花的牛肉粉,拌一口榨菜,和家人好友随意聊聊,家乡的熟悉感迎面而来。

在变化万千的大城市,不时会见到常吃的店面关门。但在家乡总会有几家固定的摊位,一小的卤粉、老汽车站对面的小笼包.......它们从小学开始一直伴随着我,有的店面还是那位奶奶,多少年都不涨价,见了面还聊两句,有的店面已经换成店主的儿子经营了,但味道依旧没变。

除了有带给同乡人或者游客以味蕾熟悉感的部分,面向更广的全国,新化也探索出了它的文印产业。在外的文印店里,都会听到那一口熟悉的新化话。新化洋溪有着“全国文印之乡”的美誉。据新化政府网今年7月的数据,新化已经有20万余文印人,在全国600多个城市拥有6万余家文印店,占据全国文印市场份额的70%。这次去高铁站的路上经过洋溪,也看到洋溪街上建起了一栋栋高楼,就像县城里一样。

同根的亲切 本源的初心

走在向东街的青石板上,我被路旁一家“上梅红”家风家教学堂吸引,没想到家乡近年来也出现了这样的公共文化空间。听肖宝田爷爷说,肖家一大家子有50多人,有劳动模范,也有国庆60周年阅兵式队员,他们大部分都一起住在后院的五层楼房子里。“过年的时候支一大口锅做50多人的饭菜,摆几张大桌子在大堂里一起吃饭,大家庭里六个妯娌在一起生活也基本不吵架。”肖爷爷的语气中带着淳朴。

“我们兄弟几个感情很好,当年四弟作为知青来到到新化旁边的乡村,脚受伤了,差点残废,几个兄弟走了两天两夜把他背回县城治疗。”肖爷爷说,自己是老大,五弟曾参加对外自卫反击战,在战场上被子弹打中右臂。四弟跨省去探望,两人重逢在昆明医院里。后来五弟又重回战场。

那个上午,我在学堂里听着肖家人的故事,想起我的爷爷,他做过村支书、人大代表;想起我的外公,他当过团政委,参加过对外自卫反击战,回乡后做过机械厂长,和很多家乡人一样为家乡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家乡的亲切感和温情,让我看到闪烁在时间长河里的许多美好品质。它随着时代一代一代传承,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后来我知道,这些故事也几乎每天在讲堂里开讲。

曾经有一段时间,每次从外面回来,我都不太适应家乡人们在街上大声喧哗、突然刺耳的汽笛声和一下雨就泥泞的道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终于和自己属于家乡的那一部分“和解”。家乡人不拘一格,在有限的地方因地制宜,尽情表达着自己。就像那个街边架一个煤炉子就开始炸饼的老大爷,这种尽兴感也成了我成长中不变的一部分。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