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小巷在或不在 我的城市记忆不会消失
日期:[2020-10-16]  版次:[A09]   版名:[城事]   字体:【
■走遍天涯海角,最爱的还是家乡。 作者供图

■李应华

我是广州人,和广州的记忆大多与这里的巷子有关。小时候外婆家和奶奶家分别在小桥村和西村,听起来离市中心很远,其实就在西华路和流花路。童年时大部分时间踩着青石板在小巷里度过,上大学后拿起相机拍照时,也偏好这种风景。如果说是乡愁,小巷风情也许就是载体吧。现在,有些小巷已经不在了,但是我对广州的记忆,永远不会消失。

小巷气味

小巷里的童年不好过,房子偏潮湿,完全没有传说中的冬暖夏凉,下雨天还漏水,骑着小单车路过时也不能快意飞驰,总得留心路上的坑洼。比较美好的记忆是奶奶家旁边有一小片草地,小时候和同伴们在那里抓过螳螂喂小鸡。还有邻居院子一棵三层楼高的鸡蛋花树,花开满树的时候会有淡淡的香气,花落满地的时候,又可以捡回家给奶奶晒干煲凉茶。

到了小学,当时盘福路上那条叫医国街的小巷承载了放学后几乎所有美好回忆——小浣熊方便面、卜卜星、奇多、棒冰、玻璃瓶的汽水,还有只要有球和书包就可以开场的足球赛。

高三那年要上晚自修,晚饭多在应元路上的各式小食店解决。为了换口味,我走遍了附近的大街小巷。那时候觉得,只要走出学校,空气都是轻松的——大街小巷里闻着烟火气觅食,遇到同学开一下无聊玩笑。经过半年,同学们总结出“平靓正”的食店名单,这就是高三除了“啃书”之外的幸福记忆。

上了大学,小巷依旧成为觅食的好去处。那时宿舍楼下就是学校的小北门,穿出去之后就是下渡路城中村的“广阔天地”,各式小食店就藏在握手楼下的巷子里。宿舍里5名同学,最喜欢在下课后穿过饭堂直奔小北门,那里潮汕老板卖的小炒才是我们的最爱,重油、重口味,下饭一流。这样的小炒店越开越多,大多没有店名,我们干脆用“一饭”“二饭”“三饭”来指代。

小巷影像

大学时期开始喜欢摄影,这是受了新闻系的女友影响——她刚买了新相机,要去恩宁路练手。我们在那里逛了大半天,一直走到西村。

那时,我从小住到大的房子已经开始拆迁,我拿了她的相机走进已经被凿开几个大洞的屋里拍照,在天台上又看到了邻居家那棵鸡蛋花树。我以为才拍了一阵,结果女友不断催我,原来已经有小半个小时了。拍着拍着,我有点想哭,就像告别家人那样伤感,只好再多拍点照片,以宽解心怀。

人生已经到了“三字头”,除了在珠海读大学的两年,其余时间都在广州度过。像众多的城市一样,广州变化很大。刚毕业那会,我特别喜欢拍摄废墟、斑驳的墙面、那些大大的“拆”字,配上一些感性的文字,发到论坛总能获得不少称赞。随着结交的同好朋友越来越多,我发现广州的新面貌“风景更好”。我渐渐明白了:多拍照片见证历史,交给后代留念、评价吧。

上述的那些巷子,长大后我曾回访,有的还在,有的已经不在了。准备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和广州的记忆,没有因为小巷的在或不在而消褪。我爱这个地方,不会因为她变或不变而有所改变;我的广州情,只与我和我爱的人有关。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