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州最美公馆原貌修复待活化利用(1)
日期:[2020-12-15]  版次:[A04]   版名:[深读]   字体:【

■公馆立面曾被改造成水刷石(左图),修缮后恢复为黄色涂料。

■公馆大厅曾被间隔墙间成许多小房间,还吊了顶,修缮后恢复了八角形天花图案。

■陈公馆的法式凸阳台。

民国年间广州最大最豪华的宅邸,曾被不当改建又遭废弃十年

“有点想哭。

陈廉伯公馆终于翻新了。

广州最美民国旋梯啊!!!!!!

希望到时能进去拍照就好 ” ( 大夫_Photography )

“等左N年了,陈廉伯公馆终于开始重修”(曼联nick)

“荔枝湾畔陈廉伯公馆修缮中,众望所归的旋转楼梯来啦!”(Vickymama)

……

拥有广州最美旋转楼梯、民初广州商贾高官云集的“荔湾俱乐部”、孙中山下令平定叛乱的“商团事件”商团军指挥部——陈廉伯公馆从开始修缮就备受关注,近日,修缮完毕的消息不胫而走,这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在广州独一无二,可与同时代西方建筑精品媲美的广州最美公馆,在被改得面目全非、又废弃十年后终于原貌修复,向世人展示它被掩盖的风华。

■策划统筹:何 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 姗 方汝敏

■摄影:陈健聪 微光速 何姗

陈廉伯公馆是商团事件中商团军指挥部

荔枝湾畔,龙津西路逢源北街沙地一巷36号,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气派非凡的公馆彰显着主人的煊赫身世——陈廉伯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民族资本家陈启沅的长孙,清末出口巨商,拥有十家银行和无数当铺,当时世界上最有势力的华人金融家之一;民国时广州商团团长,广东省商团总团长。

据当时的《Canton Times》报道: 1919年9月13日,陈廉伯伉俪在其西关逢源北街的花园新居——陈园,举行入伙派对,当天政要名流等过千人应邀出席,陈园被誉为市内最大最豪华的宅邸。

陈廉伯之弟、曾为广州总商会会长的陈廉仲的孙女陈安薇回忆道:“我爷爷说,陈廉伯公馆落成那天非常热闹,流水席足足开了一天……”

据1920年的英文版《名人录》中描述:这是广州最好的公馆,它拥有广州最快的艇。

陈公馆正是当年洋务人员及工商界知名人士聚会的荔湾俱乐部。1924年10月,陈廉伯以此楼作为指挥部策划广州商团军叛乱,企图推翻孙中山革命政府,另组“商人政府”,10月15日,孙中山下令革命政府军队攻占了此楼,民国政府没收了公馆。

新中国成立后,陈公馆被改为广东省水利厅宿舍,住满“72家房客”,不当改建破坏了内部结构与空间格局,又因年久失修,外墙剥落,门窗残损。“亚运”时被拆除屋顶违建,迁出了住户,但一直空置,未得到修复,被网友称为“鬼屋”。

豪华的陈公馆最出名的是全城独一无二的旋转楼梯,迷住了无数摄影发烧友与文保人士,一度变成“摄影棚”,楼梯构件也不断被盗,因此,期盼陈公馆早日修复的呼声时有见诸报端。

重点修复立面

考证一年多, 确定原立面为黄色涂料

修复好的陈公馆尚未开放,粉丝们早就闻风而至,但也引来一片质疑:

“此为文物单位,此前为石米外墙,不知道为何会变成黄色?难道原来是这样的立面?”(古粤秀色)

“就算外立面以前是黄色,哪有连屋檐下都涂黄的啊?”(北门正街hpdum201311)

“又是油灰水改变了外貌,老广真是有点认不出来了。”(半帆烟雨349)

1993年陈廉伯公馆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时,就是水刷石(石米)的立面,为什么修复后变成黄色涂料?

负责修复方案设计的华南理工大学彭长歆教授坦然地说:

“我们知道一定会有人来质疑,这也是修复这栋楼最困扰我的问题,所以考证花的时间最多,修复的施工和工法不是特别困难,但做历史研究做了一年多。”

“修缮前,这栋楼左右两边的外立面是水刷石,中间是涂料。我们发现水刷石有空鼓,再往里面看,原来下面是涂料层。为搞清楚外立面原始材质,我们第一个动作是开展考古探底。”

“我们选择一楼门廊内墙面进行揭层分析,方法是用细砂纸从表面开始逐层研磨、记录。最外面那层白灰是后来白色粉饰层,往下就看到黄色,然后开始出现灰膏,再往下就是纸筋灰底,做得很密实,最里面是很硬的灰砂砖。我们把墙面磨到底,整个截面很清楚,并记录了整个过程,墙面的颜色就是黄色。”

“通过查阅文献得知,广州官方记载出现水刷石(又称洗石米)的时间是1930年前后,而陈廉伯公馆的建造时间是1918年。与此同时,我们勘察发现陈廉伯公馆现状楼面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据《广州文史》记载,1962年广州市设计院曾派两位工程师查勘。第一次将陈廉伯公馆鉴定为‘石屎结构’(广东俗语,即钢筋混凝土结构)。第二次复查,是从五楼往下,对大瓦面底下的平底检查,凿开发现有木金字架在其中,往下凿开各层板底,一一露出木桁梁。该文史记载说明陈廉伯公馆早期为砖混结构,楼层为密肋木结构,综合现场取样及文献研究,可以判断该建筑最早为涂层装饰,相信在1962年后因为将木结构楼面改为钢筋混凝土,导致外立面破损并进而采用水刷石重修饰的状况出现。这从柱头及楼层间花饰、线脚也可佐证,这些装饰依然采用涂层而非水刷石,因为很难用水刷石工艺去修饰古典建筑复杂的纹样。”

第二个动作是要搞清楚外立面揭层发现的黄色是什么黄色?

彭长歆曾遍查史料与访问见证人,省水利厅没有改建的档案,也没有发现改建前的公馆情况记录。陈廉仲的孙女陈安薇因其时尚年幼,对立面色彩无印象,有一张陈廉伯公馆落成时陈家人在公馆前的合照,也在“文革”中烧了。最后,在耶鲁大学图书馆里发现了两张陈公馆的黑白照片。

“这两张图片也显示外立面不是水刷石,而是涂料面层,因为水刷石有颗粒。我们做了几个样板,分别是黄色、浅黄和白色,拍下来后转成黑白照片和老照片对比,纯白色在黑白照片中更亮更耀眼,这就证明墙面原来是有色的,而黄色转成黑白照片后正是照片中的白色调。”彭长歆兴奋地说。

“对了色板后,再以公馆附近没被改变过的更楼的立面色彩为参照物,因为一组建筑一般都是同一个颜色,进而确定黄色样板。”

“因此,墙面颜色是通过考古探底、不同颜色的黑白图片的亮度对比,并以基本保持原貌的更楼为参照物来确定。”彭长歆说,“虽然水刷石立面看上去更像石质古典建筑,但文物修缮须以实证为基础,而非个人的喜好和想象。”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及涂层材料工艺的变化,要恢复与过去完全一样的黄色是不太现实,我们能做的是不断接近本色,并尽可能恢复建筑色彩的历史意境。”

还原立面线脚和装饰

不仅是墙面色彩,被人质疑的线脚的色彩,彭长歆也做了考证。

他说:“原来我们以为墙面是黄色,线脚是白色,后来把底层捅一捅后就露出了里面的黄色。所以是在亚运会时把线脚涂了一层白色。”

“我们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都是用黄色,后来得知陈家这几个孩子都在当时的法国殖民地越南呆过,而越南的许多前法国殖民地建筑如河内印支总督府就是全黄色外墙,于是释然。相信在越南的生活经历对陈氏的西洋建筑认知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熟悉陈公馆的人也许能发现,与修复前相比,现在的公馆不仅还原了最初的黄色立面。“原来立面上所有的历史信息都被后刷的涂料糊掉了,我们很精细地把每个细节都还原了,它的细节很丰富,檐下板都有线脚,柱头上有细小的花纹,所以这栋楼的细节在广州应该算最完整的,有阳光的时候很漂亮,因为它有细节,阳光投射后形成的阴影令建筑有着迷人的精致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