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我愿意把这一辈子都献给剪纸艺术
日期:[2020-12-27]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三国演义》剪纸作品局部

■《三国演义》剪纸作品(局部)

■剪纸创作草图


国家级非遗名录瑞昌剪纸省级传承人朱朴光:

现年64岁的朱朴光,个子不高,形象与名字有几分相近,厚道朴素,尽管举止相对内敛,但谈到剪纸艺术,他则自信倍增,说话中气十足,三十六年的剪纸艺龄中,在他手中创办了江西省九江市首家剪纸博物馆,并在他的助力之下,推动了“剪纸之乡”的建设。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瑞昌剪纸代表性省级传承人的朱朴光在广州接受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只要瑞昌剪纸艺术能够得到传承、创新和发展,我愿意把这一辈子都献给它!”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剪纸艺术还是要多往外走。”

日前,朱朴光带着他的剪纸作品,来到了广州交流,这是他牵头创办九江市首家剪纸博物馆后,首次来到广州,“剪纸艺术还是要多往外走。”朱朴光见到收藏周刊记者时,便迫不及待、热情地招呼记者欣赏他带来的作品。

1956年,朱朴光出生在素有“剪纸之乡”之称的夏畈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酷爱绘画艺术,1975年,朱朴光高中毕业后回到自己的故乡,朱朴光从不放过展示自己绘画艺术的机会,办黑板报、宣传栏,为村里婚丧嫁娶画个中堂、剪个喜花都少不了他。1982年,瑞昌文化馆举办农民画展,朱朴光的年画受到当地文化馆相关领导的高度赞赏。“我是1984年元月进入文化站工作,至今30多年。可以说我毕生‘嫁给’了文化站。”朱朴光告诉记者。

坚定信念只为困难想办法

不为困难找借口

早在1986年,朱朴光就在夏畈镇创办剪纸艺术培训班,免费传授技艺。但其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他回忆说,“当时没有经费不说,请人更难。有一次想请剪纸艺人柯雪英传授剪纸艺术,很多人一起,几经游说,再三做工作才同意出山。还有一次挑选十来人办剪纸培训班时,想请他们吃个便饭,没钱,怎么办呢,最后,我只好瞒着老婆用结婚时她大爷送我的庐山牌手表抵押。”

长期以来,朱朴光坚定信念:只为困难想办法,不为困难找借口。充分发挥自己的照相、绘画等技能,以文养文、以文补文来维持剪纸艺术不断向前。这么多年来,他也创作出一系列大作,包括《水浒108将》《红楼梦》《三国演义》长卷以及《好日子》《五谷丰登》等多幅作品获国家级大奖。

1998年,《水浒108将》十一米长卷剪纸的完成,更把瑞昌剪纸推向了一个新台阶,当年《水浒传》电视剧热播,朱朴光猛然一想,四大名著是一个好题材,但如何确定人物形象?朱朴光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综合了出版物、卡纸宣传物等多种水浒传题材内容的视觉元素。最终,历时五个半月的《水浒108将》在2000年全国“金丝猴”群英大赛中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剪纸铜牌。

2008年,瑞昌剪纸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瑞昌也成了“中国剪纸之乡”。朱朴光也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传承需要培养人才

创新为了增强活力

2014年,朱朴光与夏畈镇夏畈中心小学联合,创办非遗传承基地,开展剪纸艺术进校园活动,他利用下午和晚上时间义务教学,每周3节课,目前已培训师生300余人。朱朴光还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办剪纸传习所,免费教授农村妇女学习技艺。他将精心创作的50余幅剪纸作品编成教材,供大中小学以及民间使用。2016年7月,江西省文化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程明教授到站指导时,看了朱朴光的作品说,“中国剪纸多如牛毛,今天第一次参观了朱朴光站长的巨幅剪纸作品感到非常震撼,原创、接地气。传统剪纸艺术得到传承,而且自编教材通俗易懂,上升到了理论,真是不简单”!

“文化不仅要传承,还需要创新和发展。传承需要培养人才,创新是为了增强活力,发展才能持久。”朱朴光说。为此,他以剪纸艺术为桥梁,引进河北蔚县侯氏剪纸项目,建设剪纸小镇。

2019年,经过大半年的忙碌,4月中旬,剪纸小镇的重头戏——瑞昌剪纸博物馆开馆。博物馆为三层徽派园林建筑,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以“精工溯源、以梦荟艺、文脉传承、致敬瑞昌手艺人、又见绝艺、剪纸殿堂”6个主题,展现瑞昌剪纸的悠久历史和发展传承情况。目前,该馆共收藏瑞昌剪纸国家及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剪纸代表作200余幅。

2020年,在“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名单”中,朱朴光与剪纸赫然在列。

对话

将传统剪纸与当下生活相结合

收藏周刊:您的剪纸艺术,运用了怎样的刀法?

朱朴光:在剪法的基础上,我探索创新出属于自己的刀法,整个剪纸创作是刻刀与剪刀双管齐下。而对刻刀的研发,主要是在传统剪纸刀法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的。传统的剪法,对造型以及材料厚度都有各种限制,而刻纸,则可以完成在多种厚度不同的纸张上创作造型较为复杂的形象。

收藏周刊:在创作的形象符号上,有没有哪些突破?

朱朴光: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之后,我的确研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形象符号,我把传统剪纸的符号与当下生活的所见所闻的形象相结合,经过反复推敲,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技法语言。比如柳叶形、月牙形、圆孔形、滴水形等21种符号。运用这些符号,几乎可以满足所有人物故事题材的创作。

收藏周刊:您认为,与前辈相比,您的剪纸艺术往哪个方向推进了?

朱朴光:我认为除了上述的具体技法外,在观念上,我更进了一步,把作为手艺的剪纸艺术,上升到了理论的层面。把剪纸作为传统工艺上升到了艺术创作的层面,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

收藏周刊:您怎么看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朱朴光:发展是要为传承服务的。反过来,传承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这里面涉及到如何契合当下生活,如何把艺术价值转变成市场价值的问题。在我印象中,在1985年之前,剪纸领域还没有把染色宣纸作为剪纸的材料。当时用得更多的是铜版纸,相对厚一些。新世纪之后,慢慢出现了彩色宣纸,此后,我的作品都是用宣纸。

收藏周刊:用宣纸进行剪纸创作有什么好处?

朱朴光:宣纸薄而有韧性,不容易脆,出来的效果比普通红纸好很多;而且宣纸比较长,有利于我创作长卷。另外,成品后,颜色不会掉,更不会反色。在颜色上,传统剪纸基本都是大红色,而我已经尝试了咖啡色、青石色还有绿色等等,丰富了剪纸的视觉效果。

收藏周刊:接下来,您在剪纸创作上,还有哪些计划?

朱朴光:夏畈镇素有“青铜故里,剪纸之乡”。我正在创作巨幅作品《青铜之源》,16米长卷。我希望能把家乡的历史文化继续通过剪纸的艺术形式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夏畈镇的历史与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瑞昌剪纸艺术。

记者手记

“刻剪结合”探索自己的艺术风格

与朱朴光先生交谈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无论是见面,还是电话,他给记者始终有一种坚定信念的印象。或许是多年来经受的各种困难挫折,越发使得他对自己的选择更为笃定,作为男性,他用“嫁”字来形容自己与剪纸艺术的关系,这一点着实让记者为之感动。

千里迢迢,从江西带着自己的剪纸作品到广州交流,朱朴光先生见到记者便迫不及待,却又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的作品,可以看出那份对艺术追求的虔诚之心,而对着作品,各种创作细节娓娓道来,又让人感受到他用心之细,考虑之周密。

36年来,难以想象他经历过的艰苦,但他展示给人的却是乐观积极的一面,他把传统手工艺转变为艺术创作,把过往只能实践示范的剪纸技艺上升到理论创作的阶段,更重要的是,经过多年探索,“刻剪结合”逐渐探索出自己的剪纸艺术风格,这不得不让人为之佩服。

期待剪纸艺术,在朱朴光先生等艺术家的推动下,迎来更辉煌的发展。

简介

朱朴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瑞昌剪纸代表性省级传承人。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