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古粤文明之韵,不仅回响在岭南和中原 还激荡成不绝波涛,开拓延伸到海外
日期:[2020-12-27]  版次:[A12]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陶三足盒,秦-南越国时期,2012年五华狮雄山遗址出土

■“万岁”瓦当,南越国时期,1993年徐闻二桥遗址出土

■陶镇墓兽,东汉,1984年广州沙河顶东汉墓出土

■莲花人物纹陶香炉,唐,1999年广州光孝寺遗址出土

■银耳坠,明,1978年曲江龙归葡杓山遗址出土

■青花瓷盘,清,2005年湛江硇洲岛海域出水

■青釉瓷瓶,明,1986年大埔余里窑址出土

■青釉瓦当,明,2007年南海西华寺遗址出土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南粤文化的对外交流和融汇,自岭南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已有迹可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曾撰文介绍,珠海后沙湾、东莞万福庵、增城金兰寺以及肇庆蚬壳洲等环珠三角地区分布的以彩陶为代表的遗址,已见证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史前文明的交流;更不用提粤北曲江石峡遗址出土文物和良渚文化的密切关系;而“百越印纹陶与原始瓷文化圈内的多波次、多方向的交流与互动,在广东的青铜时代,映射出中原青铜文化辐射而来的炉火光芒”。

使广东与中原文明发展主线紧密关联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是秦始皇南征百越。曹劲文章中提到,西江流域发现的多处战国晚期至南越国时期的遗存,军事色彩浓厚;此外,粤东北五华狮雄山秦汉城址、澄海龟山遗址、徐闻二桥遗址等出土的汉代遗存,“可以窥见当时岭南及中央统治者的苦心经营,历经政权更迭而未曾间断”。

“北人南迁”的实物例证,则见于乳源莱山遗址和韶关小茶山遗址,“反映了带有家族血缘和乡邑地缘色彩的族群大流动”。

文明的粤韵,不仅回荡在岭南和中原之间,还激荡成不绝的波涛,沿海上丝绸之路,开拓至了海外。曹劲介绍,唐宋元明清,梅县水车窑、新会官冲窑、湛江雷州窑、潮州笔架山窑、大埔余里窑等窑址,纵跨上述五个朝代,不仅成为古代陶瓷生产的实证,还是“广东制造”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之间密切联系的象征。至于“南海Ⅰ号”和“南澳Ⅰ号”这两个沉船“宝库”,给人们带来的惊喜和期待仍在进行。

下面,让我们跟随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们的介绍,继续从秦汉隋唐,到宋元明清,来“阅读”古粤之魅。

【秦汉隋唐】

撰文:刘长(办公室主任,副研究馆员)

汉代以降,北方战火频繁

岭南一次次成为避乱的港湾

秦汉时期,中央王朝为巩固和强化对岭南地区的统治推行郡县制,大力实施交通开发和城市建设,使得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亦在广东留存了大量相关的历史遗迹。

截至目前,广东已调查和发掘的秦汉时期城址有10座,其中较为重要的五华狮雄山遗址,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以来,历经5次发掘,发现了秦汉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环壕、壕沟、窑址等遗迹,出土了陶器、铁器、封泥、石质工具、竹木器具、矿石原料及碳化植物标本等大批重要遗物,是探讨秦汉帝国对岭南地区经营和管理的重要材料。此外,从潮汕平原的澄海龟山遗址到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徐闻二桥遗址,粤东、西、北及珠三角地区均发现了大量汉代遗存。特别是以汉代墓葬为主体的乐昌对面山址,发掘了自东周至隋唐的墓葬200余座,出土文物1000余件,是广东汉代考古中最为重要的发现之一。

汉代以降,北方战乱频繁,岭南因独特的地理和政治环境,一次次成为北方汉族躲避战乱的港湾,粤北地区因地缘关系成了北人南迁的重要途径,故这一时期的墓葬发现颇丰,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乳源泽桥山墓地、武江小茶山墓地、东岗岭墓地、连州松树塝墓地、铁鬼坪墓地、大地墓地等。近年来发现的乳源莱山墓地则出土了风格独特的陶瓷器、金银器、铜器、铁器、滑石器和玻璃器等520余件,为研究广东西晋至唐代丧葬习俗及“北人南迁”等问题提供了新材料,并有助于推动岭南民族融合、民族关系等问题的探讨。

目前,广东六朝至隋的窑址发现不多,但进入唐代以后,广东的陶瓷生产发展迅速,珠三角地区的佛山、高明、新会、鹤山,粤西的遂溪、海康,粤东的潮州、梅州等地均有唐代窑址发现。这一时期的陶瓷产品以青瓷为主。典型窑址包括潮安北郊北堤头窑、新会官冲窑、梅县水车窑、高明大岗山窑等。

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藏秦汉至隋唐时期出土文物中,以广州光孝寺遗址出土的莲花人物纹陶香炉最具特色,为该时期诸多考古发现中所仅见。此外,阳春石望遗址出土的南汉铅钱石范亦十分珍贵,首次为南汉铅钱在广东铸造提供了实物证据,在广东五代考古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宋元明清】

撰文:石俊会(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水下考古成果异彩纷呈

窑址墓葬、寺院遗址等成果颇丰

公元971年,割据岭南的“南汉”政权被北宋所灭,岭南地区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北宋和南宋时期,内陆丝绸之路对外交通贸易通道被阻断,宋王朝不得不开始重视并不断加强海上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以适应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宋元明清时期,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中古代丝织品生产、陶瓷器烧造、金属器和漆器制造、金属货币铸造、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等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外海上交通贸易广度和深度达到了古代中国的繁荣阶段。

广东宋元明清时期考古的突出特色是水下考古成果异彩纷呈,主要包括“南海Ⅰ号”南宋沉船、“南澳Ⅰ号”明代沉船、湛江硇洲岛海域清代沉船、南海西樵山石燕岩古采石场等。

广东宋元明清时期陆地田野考古成果,则主要体现在古窑址、古墓葬和寺院遗址等方面。广东已发现和发掘的古代窑址数量超过1300处,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广东沿海地区大量涌现了主要以外销为目的的陶瓷窑场,比较重要的包括宋代笔架山潮州窑、广州西村窑、惠州东平窑,宋元雷州窑,明代梅州大埔余里窑、惠东白马窑,清代电白观珠窑等。其中笔架山潮州窑是宋代粤东地区最重要的窑场,已发现并做过考古工作的十余座窑结构,其产品以素面或刻画花纹装饰的青釉或青白釉瓷器为主,也烧造少量黑釉。

宋元明清时期广东已发现和发掘的古墓葬数量虽然庞大,但以小型墓为主。

唐代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在广东韶州、广州和新州等地的活动促进了佛教禅宗思想在广东地区的传播,受其影响广东各地兴起了佛教寺院建造热。佛山南海西华寺南汉始建,宋代、明代均有沿用,西华寺遗址发掘出土的各时代文物以瓦当、琉璃瓦等建筑构件较有特色。

(本版图文资料来自《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品精粹》,科学出版社,2020年8月第一版)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