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所有人都忙忙碌碌, 我也不知道送伞送灯的都是谁”
日期:[2021-06-02]  版次:[A07]   版名:[防控疫情]   字体:【

(作者:志愿者张丹萍)

1

我好几个朋友都去做了志愿者,帮助广州市民做核酸检测,我上网登记的时候吓一跳,志愿者最高年龄限制是50岁,我差点就超标了。

下了一天的雨,手机也没响,并没有人打电话给我安排工作,而群里的其他志愿者似乎都到岗了。

傍晚,我看见电梯里贴着通知,小区楼下有个检测点。于是晚饭时,家里人都还没坐定,我就盛了一碗米饭先吃起来了,阿姨都奇怪,“你不是不吃碳水吗?”我晚上戒“碳水”很久了,但今天有一种要干大事的心情,所以我一副“不想和你们解释”的表情,埋头猛吃。

晚饭后,下楼绕过排队的人群,我径直进到防护区旁边,隔着隔离线靠近一个穿着志愿者荧光马甲的人小声说:“我是志愿者,谁可以分配任务给我啊?”

那个志愿者手里拿着印着二维码的纸牌,正教队伍里面的人如何扫码,声音完全是哑的。她回头也小声对我说:“去居委会领衣服。”

接上头啦!

领了衣服,恰好此时,小区增加了一个检测点。这相当于多了一条生产线,好几个岗位需要人。一个工作人员正在调度人力,他一眼扫到我说:“你负责数人吧。”

就这么简单,我跳进隔离线,入职了!

2

进入工作区,站在队伍前面,一下子就看明白流程了。

先扫码登记,五个人一组检查。五人扫码后,到检测区检测。

我的工作就是负责数好人数,保证一组的五个人不要乱。

护士是两人一组,扫码区也是两人一组,互核一次。

当时,我和所有的职场新人一样,认为自己的工作意义不大:已经有多重保险了,没必要安排一个人在这里复核。 但我又想,作为一个新人,“服从”是基本职业道德。

没多久,我就发现了我这个岗位的价值。有时候一个来扫码的人,代表的却是好几个人。比如一个小伙子和他的爸妈一起检测,或者爸爸妈妈带孩子来,但只有孩子一个人检测,检测区的人数一直在变化,就需要细心观察。 我还得注意别的队伍里的人不要跑到我们这个队伍来,也要注意在我们这个队伍中扫码的,不要跑去找别的队伍的护士。

3

夜色渐浓,雨势越来越大,开始我一直自己打着雨伞,大家排队的登记区和检查区才有防雨棚。我在两边跑来跑去。

没过多久,有人居然给我送来了一把大的遮阳伞,这样我也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区”了。

又过了一会,有人还给我送来一个应急灯,把我这块区域照得通亮。 所有人都忙忙碌碌,我也不知道送伞送灯的都是谁。

我更加积极了,给自己加了一些“戏”。五个人检查结束,我会对着护士喊,“这组结束了?”护士回应:“结束。”然后我又对着扫码区喊,“下一组请入场。”扫码区的人说,“来啦!”

可能因为表现太突出,人手不够的时候,我被护士叫去,穿上了简单的防护服,站在检测区递检测棉签。这可是核心岗位啊。

才递了几分钟,接班的护士就到了。 不得不说,就算是简单的防护服,也真的太热了!那种医用的防护服,在广州,我可能一分钟也穿不住。

急急忙忙拍照发朋友圈,然后到后面脱防护服,一下子就觉得身轻如燕,凉快了很多。

眼泪差点掉下来,医生和护士姐姐都太不容易了!

4

作为基层员工,多学习特别重要,开始大家问我什么我都回答不出来,后来我注意听护士或者社区工作人员怎么回答群众的提问,没多久,基本就可以回答所有的问题了。

比如:怎么查结果?为什么测过以后手机没显示?出差怎么办?每当我回答了问题,别人感谢我的时候,我都好惭愧。我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我只是负责数人数的啊,别人更辛苦。

接近午夜的时候,检查的队伍终于散了,雨也停了。我回家的时候,检测点的灯还亮着,很多人还在做收尾的工作,也不知道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住得远不远。

广州暴雨后的夜晚,真的好舒服啊。

回到家,娃说:“妈妈你去哪儿了啊?”

终于到了这一晚的高光时刻,我组织了一下语言,轻描淡写地说: “抗疫前线。”

然后倒头去睡了。

晚安。

吾城。

■策划:张英姿 陈琦钿 ■统筹: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