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对于中国艺术 无形世界更重要
日期:[2021-06-27]  版次:[A14]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朱良志 著名学者

南田说:“山林畏佳,大木百围,可图也。万窍怒呺,激謞叱吸,叫号突咬,调调刁刁,则不可图也。于不可图而图之,惟隐几而闻天籁。”山水林木等,是有形的,可以直接描摹;而像狂风怒号,则是无形的,不可画,画家就要画出这不可画的无形的对象。因为,在中国艺术看来,无形的世界比有形的世界重要得多。

中国美学中重神轻形的思想,几乎伴着形神理论同时产生。在《庄子》中,就已经透露出重神轻形的倾向。《庄子》中假托孔子的话,说了一个故事:“我曾经到楚国去过,看到一窝小动物在它们死去的母亲身上吮乳,不一会便一个个惊慌地逃走了。死去的母亲看不到小动物,小动物也感觉不到它们母亲是自己的同类。小动物爱母亲,不是爱它的形体,而是爱那个支配形体的精神。”

《德充符》一篇,集中谈了人的内在德性和外在形貌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的吸引力,或者说人的真正的美不在外表,而在内在的德性。德性不是具体的道德操守,而是一种充盈的生命状态,一种充满圆融的生命精神。为了说明德重于形的道理,庄子讲了几个丑陋的人的故事,如申徒嘉、叔山无趾、王骀、大瘿等,他们都是在外形上有所缺憾的人,但这些人具有充实的内在美,和他们相比,那些肢体健全的“美人”反而变得丑陋起来。

断足的申徒嘉和子产同在伯昏无人门下求学,子产在话语中流露出对他形貌的不屑,申徒嘉的一番话,让子产无地自容,他说:“你和我游于形骸之内,而你却索我于形骸之外,这不是太荒谬了吗?”在申徒嘉看来,游于形骸之内,就是通过内在的生命、德性相悦而相交,但子产的态度却重视形骸之外,这便弃神而重形,所以受到诟病。

(据《中国美学十五讲》)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