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广州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谭国戬递交了一份《关于加快推进广州市AED的配置及其他相关配套制度落实的建议》。日前,广州市卫健委对这份建议进行了答复,称目前已完成相关方案的草拟工作,计划“十四五”期间配备4500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一种急救设备),培训2万名应急救护员,争取到2025年将设备全面覆盖到人流密集场所。
■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回应 未来每10万人口配备30台AED
“急救医疗体系建设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全市推广仍以CPR为主,对全面提高系统急救体系包括AED相关部分确实存在一定困难。”市卫健委在答复函中提到,委员提到的“AED配置数量少,市民知晓率低,培训的力度远远不够,使用及维护不明确”等问题确实存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州已配置1028台AED,主要分布在各级医疗机构(以填补医院死角为主)、企事业单位、学校、酒店、救援组织等,主要由各单位自行进行购买和维护管理。为规范AED配置工作,目前,该委已完成《广州市公共场所AED配置计划(征求意见稿)》(下称《计划》)和《广州市公共场所配置AED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方案》)的草拟工作,并根据财局要求,进行了重大项目经费库申报工作。
根据《方案》,广州计划“十四五”期间配备AED设备4500台(即每10万人口配备30台),培训应急救护员2万人,争取到2025年AED配置全面覆盖全市标志性交通枢纽及景区、大型运动场所、街道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人流密集场所。
其中,第一阶段(2021年)计划部署AED并培训应急救护员,以人流密集的标志性交通枢纽(地铁)、景区、大型运动场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办等作为试点,同时对AED配置试点工作进行总结。第二阶段(2022-2023年)试点推广,增加配置AED,培训应急救护员;覆盖白云区、天河区、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黄埔区六个区重点公共场所。第三阶段(2024-2025年)在全市11个区进行全面推广。中远期(2026-2030年)则将快速增加AED的投放数量,争取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即每10万人口配备100台。
此外,将公共场所设置的AED和社会急救以及医院内急诊体系有机融合,构建完善的AED地图,并将地图嵌入急救医疗指挥系统,建立“互联网+急救指挥系统+AED地图”的广州智慧急救体系。
具体体现为,拿取AED时,会自动声光报警,自动定位患者位置,同时拨打120,通过手机短信或急救APP报警方式通知最近的10名志愿急救员赶往现场。同时,自动将病人的心电图信号,通过120指挥系统发送到出车的救护车上,使出诊医生预先获知病人的病情,提前做好绿色通道等各项准备。
对于完善相关制度及法律法规的修订,答复函提到,目前正开展《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已完成初稿,并将征求社会意见,计划2021年底前完成修订并按程序报批。争取把“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应当配置和管理AED”等条款写入条例,提升急救领域法治化水平。
●问题 广州AED配置尚未有清晰的规划
“在人流量密集公共场所推广普及AED设施,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谭国戬提到,我国心脏猝死案例平均每年超54万例,其黄金救援时间为4-6分钟,国际标准是“每400米一台”,而广州尚未达到标准。
“目前,无论是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学校,对AED的重视并不够,公共场所的AED普及率过低。”谭国戬指出,针对未来的配置问题,广州至今未提出明确清晰的规划。
其他城市的配置如何?
据了解,深圳已开启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配备AED计划,于2018年出台《深圳市“十三五”AED配置使用实施方案》。2018年10月正式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第三节“社会急救”第四十六条明确了,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机场、地铁车站、火车站、汽车客运站、客运码头、口岸等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等医疗急救设备和器材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对此,谭国戬建议广州完善现有AED的管理,制定清晰明确的配置规划,并建议通过立法,规范完善相关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