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汕尾“三块地”改革扫清产业振兴“拦路虎”
日期:[2021-08-31]  版次:[T04]   版名:[乡村振兴]   字体:【
■陆河县河田镇布金村引进高科技品种阳光玫瑰葡萄园项目。既解决了过去的土地撂荒问题,又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益。

■陆丰市城东镇上陈村结合土地流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全程机械化耕种,既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也让农户得到每年每亩300元的租地金。

■陆河县水唇镇墩塘村通过流转撂荒地,建设了近两百亩的葡萄园,并建起了陆河竹林生态旅游区。

■陆丰市城东镇推动“三块地”改革试点进展顺利,至今已流转土地约5900亩(包括塭港、山地)。

■城东镇高美村通过收回被非法侵占的土地,建立起(海鲈)水产科技养殖产业基地。

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一批汕尾改革经验值得借鉴

“创新推出‘股票田’,将农户零散土地流转起来发展”“把集体资产量化后确股到户,实行分红”“违规出租土地依法收回,发展规模化养殖业”……

农村的发展,产业振兴是关键,产业振兴,土地资源又是关键。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汕尾市提早谋划,强化“5+2”农村综合改革“组合拳”,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快报记者日前走访陆丰、陆河多地发现,作为“5+2”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汕尾“三块地”改革进展顺利,通过改革让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形成了一批灵活多样、具有汕尾发展特色的乡村振兴经验。

全市:

土地流转加快,上半年新增3.3万亩

“5+2”农村综合改革是汕尾市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之举,“5”是指农村 “三块地”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系改革、农村金融改革、户籍制度改革;“2”是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作为汕尾市“5+2”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三块地”的改革备受关注。汕尾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村“三块地”包括承包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

其中,承包地的改革是指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通过整合土地资源,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了3.3万亩,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74.75万亩,流转率达54.12%。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方面,汕尾已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工作,目前有127个村组实现了股份合作制改革或者资产量化。

在深化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方面,作为全国的试点,陆河县正在稳步推进。2021年以来共审批宅基地298宗,涉及面积58.07亩,同时推动了宅基地管理系统平台建设,逐步探索形成宅基地信息“一张图”、管理“一条链”、监测“一张网”。

同时,陆河县借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的契机,在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抵押融资的工作上取得较大突破,启动了农村宅基地和农房抵押贷款,共有16宗贷款金额达到1000万元。

陆丰市城东镇:

村民变股民,既解决撂荒又促增收

“乡村产业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有土地基础,土地拿不出来,企业就没地方落地。所以亟需进行‘三块地’改革,通过土地的改革释放活力,一步步推动乡村振兴。”对于产业振兴,陆丰市城东镇党委书记林坤炼如是表示。新快报记者从城东镇农办了解到,城东镇推动“三块地”改革试点进展顺利,至今已流转土地约5900亩(包括塭港、山地)。

针对私人承包地分散、撂荒、面积小等特点,城东镇在磨海村埔田小组积极探索“股票田”为主的农户增收与股份改革新模式。村两委干部串巷入户走访,动员农户“以田易股”,将耕地交由合作社经营管理,成立了全市第一块“股票田”。“股票田”共涉及耕地71.75亩,合计量化股份797.2股。所得收益按1:9的比例在集体与农户之间分配,实现“死产”变“活权”。现“股票田”已实现农户每股每年收益35元,村集体每年增收2791元。

与“股票田”针对农户承包地进行流转改革不同,城东镇在高美村莲林小组进行的是集体产权改革。高美莲林村成立了陆丰市第一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全村2061.57亩集体土地全部进行股份量化,折合股份964股,并按“一人一股、量化到人、固化到户”以及“两不增、两不减”的原则分配到各家各户,实现了“村民变股民”的目标。

城东镇还结合土地流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产业振兴。在上陈村,村两委挨家挨户做工作,流转起1100多亩耕地,引入华鑫盛公司进行全程机械化耕种,既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也让农户得到每年每亩300元的租地金。

在高美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云棠告诉新快报记者,通过依法收回被非法侵占的塭田等资源,村里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引入龙头水产企业建设陆丰市万亩(海鲈)水产科技养殖产业基地。目前,1000多亩的示范片区鱼塘已经投入运营,下一步将与农户合作,通过提供鱼苗、包销等模式带动农户养殖。这个产业充分发展起来后,预期年产水产品达6万吨,产品经深加工附加值将达到28.8亿元,可提供近1800个就业岗位,直接带动农户1500户以上。

陆河县河田镇布金村:

盘活荒废地,种葡萄建电商平台致富

土地能流转起来,实现集约化发展,就能“生金”。陆河县河田镇布金村就是一个例子。

布金村是全汕尾第一个成立村级供销社的村。布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佩唐告诉新快报记者,村里流转了200多亩土地,以“土地入股+农户就业+效益分红”的模式,引进高科技品种阳光玫瑰葡萄园项目。既解决了过去的土地撂荒问题,又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益,为几十名村民带来就业收入。他透露说,光就业这块,葡萄园有固定员工二十多人,忙时用工四五十人,每人每天有100多元收入,葡萄园一年发放的薪酬就有100多万元。

布金村还通过改办手续,将原来荒废的砖瓦厂变更为村集体的建设用地,流转了接近3000平方米土地,建起了布金村农业服务中心。新快报记者走进大厅看到,这里有一个农村服务电商平台,大厅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产品供游客选购。陈佩唐告诉记者,这里主要销售的是本村出产的葡萄、大米和小花生。此外还有陆河本地的青梅、油柑、粉条等特产。陈佩唐说,销售情况还可以,每年光大米就能销出30万斤。

陆河县水唇镇墩塘村:

种植葡萄+竹林旅游带动经济发展

在陆河县水唇镇,土地流转成果也很突出。早在几年前,螺洞村就成立了汕尾市首个村级股份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在整块山地上建成了万亩梅园景区,村民以现金或土地入股的形式,与公司共同开发集观光、娱乐、休闲、文化、探险、餐饮于一体的原生态旅游业。螺洞村也因此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先行点。

螺洞村的成功经验慢慢被复制到镇里的其他村。水唇镇墩塘村原本经济基础薄弱,通过对一些撂荒地进行集约,建设了近两百亩的葡萄园,并建起了陆河竹林生态旅游区,这几年的经济效益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据介绍,葡萄园由村里的合作社经营,一年就能带来40万元左右的收益。

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环山的墩塘村环境秀美,是个旅游的胜地。

通过“三块地”改革,用好用活沉睡的资源,把资源变资产,汕尾市正以改革释放生产力,推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

/ 采写:新快报记者 曾贵真 / 图片:新快报记者 王 飞 / 责编:陈玉婷 / 美编:黄海艳 / 校对:马少俊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