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松,过来玩球,来!”听到工作人员的呼唤,原本面无表情的小男孩快速回过头,手舞足蹈地接过足球,自顾自在一旁踢了起来。
这个被唤作“白云松”的男孩,看上去八九岁,长相清秀俊朗,却始终带着一脸茫然。“他有语言和智力障碍,不会说话,刚来时基本没有行为自理能力,但喜欢玩球,对别人的呼叫有反应,很好动、调皮。”照顾男孩的工作人员笑着说,别看“白云松”瘦瘦小小,刚来时脾气还挺火爆,动辄就与宿舍的小朋友闹别扭,生闷气,“现在好了,已经融入未保中心的生活,整天笑嘻嘻的。”
记者了解到,2021年5月30日8时许,警方在接到群众报警后,迅疾赶往广州市白云区松洲街东旺市场,发现这个在外流浪的男孩,在进行了14天健康医学观察和核酸检测后,将他安全送入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简称“未保中心”)接受救助保护。
寻亲三月无果
小男孩被安全送达未保中心后,工作人员马上启动寻亲程序,但囿于所知信息有限,截至记者发稿时,孩子仍未找到家人。
“他无法表达,我们能收集到的有效信息几乎为零,只能通过报纸、网络媒体发布寻亲消息,也第一时间采集DNA给公安部门进行比对,包括人脸识别等技术,都有用到,但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的寻亲行动,目前没有任何信息反馈回来。”未保中心工作人员依据经验判断,孩子被弃养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是走失儿童,家长肯定会报案,并将DNA入库。”
毫无疑问,被家长弃养的孩子,寻亲难度很大。尽管如此,未保中心工作人员仍在努力搜寻线索,希望在这个中秋,通过新快报圆梦行动,借读者和网友之力为“白云松”的寻亲找到突破口。
刚到未保中心时,“白云松”还不能自己吃饭,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照料教导,让他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现在学会自己吃饭、睡觉、上厕所了,但身边要有人陪护。”
雨天最不开心
因为小男孩不会说话,未保中心的工作人员无从知晓他的任何信息,只能根据惯例,为他取名“白云松”。
小男孩很快习惯了自己的新名字,工作人员和小伙伴一喊“白云松”,他马上会做出反应,瞪大眼睛等待下文。“把球传给我,我们一起踢!”同样身着运动短装的伙伴招呼他,“白云松”点点头,飞起一脚,小小足球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飞向小队友。
“中心的男孩子都喜欢踢足球,尤其是‘白云松’,下雨天他最不开心,因为没法去操场玩球。”工作人员望着小家伙的背影,眼里都是疼爱。
俊杰是未保中心的“大哥哥”,也是“白云松”的好朋友。“他挺聪明的,虽然不会说话,但能想办法‘说’出自己的意思。”俊杰伸手指向旁边的体育器械,“如果他想要哪样,会一直指,指到我给他挑对才停。”
喜欢听人读书
“白云松”的小聪明劲儿,还表现在愿意“听书”。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照顾好他,未保中心安排了24小时护工轮班贴身陪伴,“接触久了,我们也渐渐地掌握了孩子的一些生活习性,他最喜欢的事儿,除了玩球,就是听书。”
工作人员笑着说,“白云松”想听故事的时候,会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走去书架,小手指来回点,选中一本书,看着工作人员,示意他取下来,“如果是他喜欢的,就笑嘻嘻拉我坐下给他读;如果不喜欢,会打手势让我放回去,重新选。”
听书的过程,是“白云松”最安静的时刻,如果这个时候有人来打扰,他会皱着眉咬自己的衣领,表示“不高兴”。“我们看得懂这些肢体语言,也随时留意他的喜怒哀乐,尽最大努力,让他开心。”
除了听书,“白云松”还喜欢和小朋友一起参加户外活动,比如踢球,或去体育室玩各种器械,兴致浓时,还能挥舞乒乓球拍,意图与大孩子“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