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多想一些,多做一点 困境儿童就能更好地成长”
日期:[2021-09-16]  版次:[A08]   版名:[城事]   字体:【
■广州市越秀区流花街调动街道社区党员、志愿者、家综社工成立“三人小分队”,对困境家庭开展日常关爱。

■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来到街道社区开展督导工作。

工作越做越细 布防“专人专区”

扎根基层的“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既是守护“困境儿童”的“吹哨人”,亦是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压实“分片区督导制度”的排头兵。

记者了解到,自2020年5月以来,广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简称“市未保中心”)着力抓好分片区督导“三驾马车”:摸情况、强指导、促整改,持续提升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水平。截至2021年8月,市未保中心共开展片区督导147次,印发督导周报52期,提出督导建议266条,跟进特殊儿童个案39个。随着片区督导深入推进,各区未保机构和街道儿童督员、社区儿童主任在两类儿童关爱保护网络中衔接得更加紧密。

现场探访评估履职情况

在未成年人保护网中“布防”,市未保中心已将全市11个行政区划分为五个片区,实行专人专区负责制。

每周,市未保中心抽选某个片区的2个镇(街),落实督导工作,他们的督导范围,就是区未保中心的专干、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的履职情况。

几日前,在越秀区,广州市未保中心工作人员与来自越秀区民政局、街道、社区的有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定期面谈。

市未保中心工作人员细细询问茵茵家庭等多个困境儿童家庭的现状,更关键的是“下沉”探访,亲身到现场,评估基层工作的实施环节和成效。

入户探访,是评估基层困境儿童保护成效的重要环节。“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的工作,多做一些,多想一些,都能保障困境儿童无忧成长。为此,每次督导,都要对标40多项内容,查看台账、现场操作、询问,并结合个案处置情况,查看区级未保机构、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履职情况,提出指导建议。”市未保中心工作人员说。

前置预防胜于后置处理

过去一年,市未保中心工作人员根据台账记录,跟随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走进了一个个困境儿童家庭。随着考察,他们既看到跟进到位的个案,亦及时发现了个别隐患。

在某个社区,市未保中心工作人员入户探访了一个家庭,该家庭经济困难,单亲爸爸抚养着听力障碍的女儿,而且情况比台账记载的更复杂。

“这个家庭住在‘屋中屋’,一道大铁门内,住着没有独立门锁的几户人。女童正在读初中,节假日和周末,父亲上班,她只能独自在家。现场走访后,我们很快发现孩子身边存在着火灾和人身安全隐患。”

在督导现场,区专干人员马上对街道儿童督导员及社区儿童主任提出整改方案,并安排了回访。市未保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下沉’督导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前置预防,比后置处理重要得多。”

据统计,目前,全市11个区级未保中心、176个镇(街)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全市44名农村留守儿童100%落实监护责任,近1.7万名困境儿童100%纳入动态管理并落实保障措施。

从督导行动发掘好经验

市未保中心介绍,分片区督导,最终目的是帮助一线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等从业人员更专业、高效处理个案,解答疑难,提供有效帮助。除了结合实际发现问题,还会不断发现基层中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办法。

人员不足是未成年人保护基层工作中的普遍问题,“对于人手有限的问题,我们调动了社区资源来解决。”儿童主任李雪介绍,社区将记录在册的困境儿童家庭,按住址划分“网格”,同时,调动街道社区党员、志愿者、家综社工成立“三人小分队”,对困境家庭开展日常关爱。

李雪手机里,存着每户困境家庭的微信和联系方式。在开学、放假、发生疫情等特殊时期,她隔三差五发信息问候各个家庭,及时掌握大家的动态。“今年5月底广州发生疫情,全市都加强了防控,其间虽然不便入户,但社区都能通过微信电话、视频等方式‘云探访’,关注孩子们的需求。我们社区,有被隔离的单亲妈妈委托我们临时照顾独自在家的女儿,亦有行动不便请求上门检测核酸的残障儿童。甚至有孩子离开了街道,在亲戚家居住,街道都及时跟踪上他们的健康状况,安排他们到就近医院免费检测核酸,没有人漏掉。”李雪说。

以需求为导向夯实服务

据市未保中心介绍,分片区督导是动态过程,工作中会紧跟阶段工作重点,开展“常规+专项”督导,不断调整和充实督导内容。

过去一年,市未保中心的咨询电话接听了不少家庭来电。有不少家长为即将长大成人的特殊儿童咨询就业问题、福利问题等。可见,困境儿童每个成长阶段,都会遇到困惑和难题,提醒从业人员时刻关注。

“关爱困境儿童,既要关注他们的‘现在’,还要考虑‘未来’。面对群众需求,市未保中心将以困境儿童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困境儿童服务质量,通过结合线上摸排,汇总普遍存在的问题、难题和需求,组织专题培训。”市未保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严蓉 潘芝珍 ■本版摄影: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