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七院士相聚羊城 探讨中国精准医学发展
日期:[2021-11-15]  版次:[A03]   版名:[时政]   字体:【

新快报讯 记者陈慕媛 通讯员科记协报道 自2015年我国部署精准医学国家战略以来,其在临床应用、分子诊断、生物医药、大数据等多个领域得以发展。11月13日,一年一度的精准医学顶尖学术盛宴在广州举行,7名中外院士与业内顶级专家齐聚2021年《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之精准医学高峰论坛,聚焦中国精准医学前沿进展集智聚力、建言献策,为精准医学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此次论坛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徐涛、杨焕明、陈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程京,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张学记助阵。吸引了300余名医学专家及学者现场参会。

“治疗肝癌的靶向药物有限,且治疗效果仍然有待提高。倘若能够做到早诊早治,肝癌就可以实现50%-70%的临床治愈。”贺福初在专题报告中介绍,实现精准诊断、预后、治疗,离不开对蛋白质组的研究。他以肝癌的研究为例,详解了“中国人蛋白质组计划”的最新成果。“接下来我们希望继续在更多肿瘤中开展系统性验证,实现技术升级换代,推动相关领域国际交流合作。”贺福初表示。

徐涛在专题报告中指出,糖尿病是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负担,每年相关医疗支出达3500亿元,占总医疗支出的13%。“通过大数据,我们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筛查成本,实现精准诊断和治疗。我们十分期待在未来十年内,糖尿病精准医学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

刘良带来专题报告《风湿病精准诊疗研究》。他介绍,目前我国风湿病诊疗缺乏高效、低毒的中西药物,患者中有三分之一以上因不能耐受西药的副作用而中断治疗,生物制剂价格昂贵且会增加感染和罹患肿瘤的风险。针对这一瓶颈问题,刘良率团队聚焦风湿病临床突出问题,整合多学科先进技术与方法,开展诊疗风湿病的开创性研究。在报告中,他对风湿病诊断新方法、发病机制研究、治疗新策略及创新药物研发的新成果等进行介绍。

杨焕明分享了关于《组学与精准医学研究的前沿进展》的研究,阐述了组学的起源、进程和影响,并就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精准医学产生的影响,乃至人类未来的贡献展开解读。

陈润生以《精准医学与核酸药物》为题通过视频连线作专题报告。他指出,大数据、基因检测等新技术为精准筛查、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能。在未来,精准医学将覆盖从出生到离世的全生命过程,使得整个医疗体系发生本质变化,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助力全民健康。

智能生物传感、数字生命和人类永生,这些概念常常出现在科幻小说、影视作品中。“掌握生物传感,就掌握了生物的密码。”在论坛上,张学记围绕这些概念,介绍了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