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找准瓶颈对症下药 罗甸火龙果产业升级蜕变
日期:[2021-12-29]  版次:[A06]   版名:[乡村振兴]   字体:【
■10月,罗甸红岩酵素火龙果首次进驻广州水果市场。

■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高温多湿,是火龙果种植的“天然温室”

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组罗甸小组:

山海携手,粤黔同心。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广州市白云区派出的粤黔协作工作队黔南组罗甸小组(下称“罗甸小组”)充分利用罗甸县自然资源优势,协同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宽销售渠道,推动罗甸现代农业产业园升级蜕变。

■新快报记者 赖妍 通讯员 胡建勇

【把脉问诊】

邀请专家研判产业发展瓶颈

罗甸县位处贵州省黔南州最南端,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高温多湿,降水充沛,干湿季节明显,是火龙果种植的“天然温室”。

罗甸小组7月初入驻后,精准调阅了相关部门火龙果种植及产业档案资料,实地走访调研种植基地和本地龙头加工企业,全面掌握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过去的17年里,罗甸县火龙果种植面积由一开始的180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3.54万亩,已成为当地主导产业,今年7月份产量达5400多吨。罗甸县现有火龙果种植企业15家、产业协会1家、种植合作社8个、种植大户120余户。2013年,罗甸获得国家级火龙果标准化示范区,同年获得国家质监总局认定的“罗甸县火龙果”地理标志产品,2015年被授予 “中国火龙果之乡”称号。

同时,借助东西部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契机,罗甸小组邀请东部的各方专家赴罗甸县调研,为火龙果产业发展把脉问诊。

专家们研判,脱贫攻坚阶段,罗甸火龙果种植初具规模,相关标准规范已有积累。但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以后,罗甸火龙果发展瓶颈初现、短板突出。一方面,火龙果种植良种化、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偏低,现代农业体系尚未建立,散户种植管理粗放。另一方面,产品标识不突出,辨识度低,没有使用统一的包装,难以区分品质、产地,在果品空档期内存在部分商家以次充好、以其他产地火龙果冒充罗甸火龙果在市场上销售,品牌受到干扰,品牌效益不明显。更重要的是,第一、第二产业间存在信息孤岛,种植、经营主体各自为战,销路不畅、售价较低,影响产业整体发展的同时,以火龙果为主题的第三产业尚待发掘,休闲农旅未能充分挖掘体现火龙果特色,相关种植、加工场景参与感体验感不强。

【对症下药】

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典型模板

有见及此,罗甸小组主动对接罗甸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召集发改、工信、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相关部门,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相关政策,协助东部引进的火龙果种植加工企业申报广州市对口帮扶黔南州合作项目,助力新增建设火龙果基地观光园及其基础设施建设,力促相关企业加工厂新增火龙果干片烘干房、火龙果面膜生产线,新增总投资约240万元。

在罗甸小组引导协调下,企业进一步整合新型农产品销售渠道,多模式发展,建立精品示范点,展示生态种植、休闲农业,打造优质农产品直供基地,形成一、二、三产业良性循环,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打造了典型模板。

【以点带面】

解决销售难题践行“黔货出山”

10月8日,罗甸酵素火龙果在广州市白云区帮扶渠道及当地企业帮助下,首次进驻广州水果市场。

这些火龙果产自罗甸县沫阳镇董当村红岩酵素红心火龙果种植基地,是罗甸首家用酵素等有机肥种植火龙果的基地。该基地去年5月开始种植,今年首次挂果,产出的火龙果色泽红润、鲜甜可口,但由于成熟较晚,错过了国庆最佳销售时期。

罗甸小组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联系了贵州甸甸食品有限公司与帮扶罗甸的广州市白云区,协调后方相关部门、市场主体搭建销售渠道,第一时间由企业向红岩基地收购了2万斤火龙果,一部分销售到广州市白云区水果市场,一部分则留存做深加工,制作酵素、果酒、果干等,最大化提升水果的价值,及时解决火龙果销售难题。

随着东西部协作的深入开展,罗甸小组与当地政府、企业联手,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平台,以点带面,用真正行动践行“黔货出山”,共同谱写“筑巢引凤”下半部乐章。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