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四个多月设计制作18个项目的作品,她们希望让全世界认识这项中国艺术
本周五(7月28日)20时,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在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开幕。为了参与大运会,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3名女生——蓝宗怡、潘露薇和冯佳敏用了四个多月,构思、设计、制作了表现18个比赛项目的皮影作品,这些作品将在大运会期间展出和表演。“制作皮影是我们为大运会贡献的小小力量,希望通过大运会,让全世界认识中国的皮影艺术。”蓝宗怡如是说。
■采写:新快报记者 王敌
■摄影:新快报记者 郭思杰
1 把三星堆元素融入皮影
今年6月,成绩优异的蓝宗怡本科毕业后被学校保研。这个暑假,蓝宗怡没有回家,而是选择了留在学校。
3月初,一个偶然的机会,蓝宗怡萌生了为成都大运会设计并制作皮影的想法。作为美术生,美术设计是专业特长,而且她也接触过皮影,但要设计体育皮影并通过皮影凸显蜀文化特色,却并非容易。
和成都方面接洽后,蓝宗怡开始思考,最能代表蜀文化特色的是什么?火锅、川剧,还是大熊猫?她没有选择这些,而是选择了三星堆——这个让全世界都为之着迷的古代遗迹。蓝宗怡介绍:“大二时,我去过三星堆博物馆,感到那些展示的出土文物非常震撼。于是我就想能否把三星堆的元素融入到皮影设计中来?”
有了思路,接下来就是设计绘图。蓝宗怡翻阅了当初在三星堆拍的所有照片,又上网搜索很多资料,设计灵感逐渐涌出。青铜大立人、纵目面具、黄金面具,这些极具三星堆特色的形象在头脑中成熟,或击剑、或划船、或游泳、或打拳……
皮影多是侧身像,俗称“五分脸”,而三星堆文物的侧颜恰好适合。“比如纵目面具,上面那些纹样和皮影存在很多共通点,尤其两个‘凸出来’很长的眼睛,很适合头茬(皮影头部)的要求,还有青铜大立人,侧面形象也很适合表演。”蓝宗怡说,皮影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艺术,太具象反而不好看,所以在设计时不能完全按照人体比例来绘制。“我觉得三星堆的人形雕塑都很有现代感,人脸很夸张,但也很有趣。我就想着能否给它们配上协调的身体,体现出运动感、竞技感”。
2 一边认识体育一边设计
蓝宗怡的想法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肯定,但在工期有限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难度很大。蓝宗怡开始寻找帮手。很快,读大二的师妹冯佳敏和读研二的师姐潘露薇先后加入。蓝宗怡设计,冯佳敏文样,潘露薇上色,团队分工明确。
3名女生平时对体育关注得不多,对很多项目不太了解,为了呈现最好的艺术效果,她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参考了很多前人制作的体育标志,还请教了皮影方面的专家,然后再进行创作设计。每个项目都只能手绘,因此蓝宗怡要不断画草图,再反复修正。虽然可以借助平板电脑,但想画得满意也需要时间。“我们会先统筹,找到这项运动最具代表性的动作,比如篮球的单手扣篮、羽毛球的起跳挥拍,确定之后,我先设计头茬,再把整个基本形象设计出来,然后交给佳敏去文样。”蓝宗怡说,她认为在整个过程中最难的环节是定调,“我们没有任何先例可循”。
蓝宗怡举例说明,“比如游泳,男选手要裸着上半身,这在皮影设计中该怎么表现?”蓝宗怡认为,传统服饰显得太累赘而失去体育特色,现代服饰会完全遮盖皮影的艺术特点。3个搭档经过沟通达成了一致。“最后,我们选择表现肌肉纹理,先让人物穿上了‘潜水服’,然后突出宽阔的肩膀来展现游泳选手的特色。”蓝宗怡说。
3 借大运会为传统做创新
除了三星堆,蓝宗怡把川剧和大熊猫等四川标签也融入设计里。“比如顶灯,这是川剧的特色,无论怎样表演都要保持平衡,不能让头顶的油灯掉下来,这与强调平衡感的平衡木如出一辙,所以我们就把顶灯加到了对体操这一项的设计中。”蓝宗怡笑着说,这也算一种创新吧。而“创新”是3个姑娘提到最多的词。
从开始工作起,这个3人团队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才把18个体育项目全部设计完成。之后,她们把设计好的造型图稿发送到陕西的一家皮影工厂进行加工制造。经过激光雕刻机的切割镂凿,设计图稿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牛皮精灵,玲珑剔透。虽然还没有上色,但看到实物之后,姑娘们还是难掩激动。
冯佳敏表示,对于参与设计制作大运会运动皮影这项工作,她既感到兴奋,又觉得是个挑战。“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有机会创造地结合传统艺术与现代运动,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在新的环境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冯佳敏说。
从6月开始,冯佳敏要准备期末考试,皮影上色的工作主要由潘露薇和蓝宗怡完成。潘露薇说:“上色时会用到一些国画技法,比如统染、分染,只是皮影不用这些术语,而是叫‘敷彩’,具体包括涂、染、晕、点、勾等技法,虽然叫法不同,但两者有共通之处。”
后期,在工作室里,两人从9时工作到22时,除去吃饭,两人都在忙于上色。上色的工作多少有些枯燥,但彼此作伴,蓝宗怡和潘露薇并不感觉太无聊。潘露薇说:“我们会放着歌干活儿。”
4 带着自己的作品去成都
姑娘们为大运会设计制作了两套皮影,每套18个人物。蓝宗怡和潘露薇忙了两个多月,7月20日,赶在大运会开幕之前将两套成品分批寄往成都。按照大运会科报会的安排,有些成品将在赛事期间展览,有些在不同场合进行表演。能有机会在大运会上展示自己的作品,这让3个女生非常开心,既期待又激动。
作为团队的统筹者,蓝宗怡希望亲眼看到作品被展出,因此她订了7月27日的高铁票前往成都。除了看大运会,她还打算去武侯祠等处看正宗的成都皮影戏。
蓝宗怡表示,大运会是个世界性的盛会,全球的人都在关注,所以这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绝佳平台。“我们不能上场参加角逐,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我们选择为大运会设计制作皮影,就是希望通过大运会,让全世界认识中国的皮影艺术。”蓝宗怡说。
从9月开始,蓝宗怡将继续她的学生生涯,她想把皮影作为一项研究生课题深挖下去。“其实广东也有皮影,比如潮汕纸影,但因为保护不够,已濒临失传。”蓝宗怡说,“未来3年,我希望通过努力,让广东的皮影重现银幕,焕发出新的光彩。”
■知多D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老北京人叫它“驴皮影”。它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曲。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传至西亚和欧洲。皮影戏的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风格流派,如唐山皮影、东北皮影、陕西皮影、甘肃皮影、山西皮影、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山东皮影、青海皮影、浙江皮影等。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戏曲腔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