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周广东登革热报告病例上升,省疾控中心专家指出——
新快报讯 记者李斯璐报道 广东省疾控中心于7月17日公布2025年第28周《广东省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监测周报》(下称周报)。据周报显示,2025年第28周(7月7日至7月13日),全省共报告62例登革热病例,较上一周期2025年第27周(6月30日至7月6日)报告的42例有所增多。时至7月20日,同样由蚊媒传播的基孔肯雅热,在佛山市累计造成确诊病例数量为2158例。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在广州,已有部分社区向居民发出倡议,预防蚊媒传播疾病。
市民日常应注意防蚊灭蚊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传染病防控首席专家康敏表示,广东省是登革热高发省份,常年均有登革热境外输入病例报告,每年5-11月期间是常见的本地疫情流行期。当前广东省已进入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流行季节,佛山市报告基孔肯雅热疫情,市民日常应对蚊媒进行预防和警惕。
夏日蚊虫滋长,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均是以蚊子为媒介,向人传播的疾病。广东传染病防控专家提醒,市民日常应注意防蚊、灭蚊。
康敏指出,登革热由登革病毒感染导致,是经伊蚊(即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后会出现发热、皮疹及肌肉、骨骼、关节痛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出血甚至死亡。登革热在全球分布范围广,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区全年流行。
而基孔肯雅热,则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导致,同样是由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相似,主要症状为急起高热、关节痛、关节肿胀、皮疹等。但基孔肯雅热关节痛以侵犯小关节(如指关节)多见,部分病人可表现为持续性关节疼痛;登革热则更易引发出血或休克。基孔肯雅热主要在南美洲、非洲、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流行。
防蚊灭蚊,部分街区已行动起来
遭蚊子“吻”一口,皮肤不仅瘙痒难当,若遇到带有病毒的“白纹伊蚊”,还要面临感染登革热风险。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广州有部分街道、社区早在4月便开始行动,清理社区环境、定期消杀灭蚊,遏制蚊虫滋长。
比如,广州市从化区街口街道办事处4月29日在全街范围组织统一集中灭蚊防蚊专项行动,党员干部、志愿者和居民合力清除容器积水、翻盆倒罐、清理废弃容器等易积水处,从源头切断蚊虫滋生链条。同时街道要求各社区(村)结合每周五下午开展的周末爱国卫生日活动,持续整治环境卫生,并在5月至11月期间,至少每月全覆盖集中一次灭蚊防蚊消杀工作,减低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又如南沙区南沙街海庭社区居委会于7月11日向居民倡议,做爱国卫生行动的践行者,从自己及身边事做起,清除身边积水,做好个人防蚊措施等。
7月20日下午,番禺区也发布了预防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倡议书。
敲重点
谨记防蚊灭蚊“九字诀”
市民日常如何防蚊和灭蚊?广东省疾控中心支招:记住九个字的“口诀”——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
日常做好“清积水”,不要放过废旧轮胎、花盆、下水道、杂物堆等区域,时常翻盆倒罐,清理积水,不给蚊子提供繁殖的机会。
清积水的同时,也要“灭蚊虫”,做好个人和居家防蚊措施,做到“防叮咬”。避免伊蚊叮咬,是预防蚊媒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
康敏特别提醒,如出现发热、皮疹、肌肉骨骼关节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向医生提供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当所在小区或社区发生登革热或基孔肯雅热病例时,市民应配合防疫工作人员清理室内孳生地和杀灭成蚊。
“暑期来临,外出旅游或探亲的市民要注意做好防蚊措施。前往登革热或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的市民,要做好自身健康监测,如有发热、皮疹、肌肉骨骼关节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并将旅居史主动告知接诊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