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废物”一词近年来在网络上频繁出现,微博平台上,几大热门话题的阅读量都有过百万甚至上千万。简单来说,“美丽废物”是指“用处不大,却实在美丽”的物品,物品本身可能没那么重要,但它附加的“情绪价值”令人无法割舍,因此这届年轻人总爱囤上一点。时值“六一”儿童节,我们把目光投向了那些爱囤“美丽废物”的大龄儿童,从免费的奶茶杯、杯套,景点门票、演出票,到橡皮手账胶带、各种游戏机手柄……不难发现,这些“美丽废物”让大龄儿童跟童年的自己对话,实现过去未能实现的愿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乐土。
儿时遗憾,自己治愈
案例1
儿时家长不让玩游戏,长大疯狂买手柄
几年前买下第一部游戏机,大友就开始了他的游戏手柄收藏之路。现在他拥有3台XBOX、1台PS和1台Switch游戏机,还为这些游戏机搭配很多手柄。“我们90后的父母一说起电子游戏就如临大敌。为了防止我‘玩物丧志’,严令禁止我触碰任何的游戏机。”儿时的遗憾,等到工作之后有了收入才得到了一些弥补。
大友给记者展示了自己的收藏,“这里面有《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限定手柄、有XBOX的精英手柄……不过我不是那种执念很深的收藏者,一般是在线下店看到喜欢的才会买,如果需要加价或者抢购就算了。”
大友收藏的手柄中,为Switch搭配的手柄最多。他告诉记者,这是因为Switch的第三方手柄最多,可选择性很强;而且,游戏机更便携,手柄多也方便大家出门时一起玩。但这些手柄看起来似乎差别不大,有何区别?大友告诉记者,其实收集手柄就像收集机械键盘,会有不同的轴体、颜色、键数,手柄的外观、按键、导电胶、机械轴充电方式也各有不同。每次买来新的手柄,他都会先充满电,接着连接游戏机,试着玩一玩,最后充满仪式感地把它摆到收纳手柄的展示墙上。
“我现在对电子游戏的需求已经没有那么高,但看到喜欢的手柄依然会‘下手’。我买这么多游戏机和手柄,纯粹是补偿童年的心理。”不过,大友也说,尽管如此,再怎么补偿,也没办法完全治愈童年的自己。“花自己赚的钱买曾经喜欢的东西,有一种很爽的感觉,但还是缺少父母给予礼物时感受到的爱。”
案例2
儿时没有零用钱,现在尽情买想要的小玩意
佳佳去各地旅游时,喜欢买一些微缩小摆件。“有斗兽场、埃菲尔铁塔、大本钟、永定土楼……一般不超过50元,很便宜,但有朋友觉得这就是一些‘垃圾’,根本不值得买。但我每次看到都会觉得很开心。她们可能无法理解,对于小时候没有零花钱的人来说,能买自己想要的小东西的感受。”
佳佳是个70后,小时候,她喜欢各种各样的橡皮,但手里没有零花钱,只能买一种售价2毛、印着卡通形象的长城橡皮。于是,偶尔在路上捡个硬币,她就悄悄攒起来去买一块喜欢的橡皮,还不能被妈妈发现。她会尽量选择简单的款式,因为异形的橡皮容易被发现。不过,即便如此,小时候的佳佳最终也没有集齐那一套心爱的橡皮。“现在,打开购物软件,75块钱就可以买一整套。但到手一套后的喜悦,永远比不上当年悄悄买一块时的感觉。”
“对了,我还喜欢小浣熊水浒卡。手头这30张,当年也是费了好大力气才收集到的。”她告诉记者,曾经有一次,厂家送了学校的老师一人一箱干脆面,因为自己是班干部,所以进出教师办公室的时候,会请求相熟的老师把包装袋里的卡片送给自己。
“小时候特别想要的东西,看来也没有那么稀奇。但现在偶尔碰到,还是会买下来。就为了治愈心里那个小小的、无法支配零用钱的自己。”佳佳摸着自己的“治愈童年百宝箱”,一脸满足。
专家说法
收藏品浓缩着一段美好经历
华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史嘉鑫告诉新快报记者,怀旧是人类自然的情绪,怀旧本身可以让经历参与者体验到积极的情绪。“那些收藏品浓缩着成年人对于过去自身美好经历的怀念。无论是演出门票,还是游戏手柄,不同的怀旧物品千差万别,在我眼里毫无意义的东西,对你来说可能价值连城。”
更重要的是,通过怀旧,人们可以将有意义的物品串联起有意义的事件,进而拼凑出整个人生。“这样可以让人知晓自我的存在,感觉到生命是有价值的,从而获得更高级的意义感体验。”
对于大龄儿童通过买“玩具”来安慰曾经的自己,史嘉鑫表示,不必忧虑,这可以看作是自我疗愈的方法。“你过去有缺憾,现在不管用什么方法把它们收集起来,其实就是为了填补人生的空白、那一部分缺失的意义,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圆满。从长远来看,只有不留缺憾,人才可以坦然走过这一生。”
基于此,史嘉鑫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要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正当爱好和发展其感兴趣的事物。当然,也不是要无条件地满足“收藏癖”“囤积癖”。
编者说
无用的事,有趣的人
梁文道在《悦己》中写道:“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在这个过度强调“有用”思维和成功学的时代,我们在做事情之前首先考虑的是有用与否,却忘了思考做这件事有趣与否。愿你能花些时间去做无用的事,找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让生活更有趣。
■统筹:新快报记者 李佳文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王彤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