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一条条传统龙舟在千锤百凿 精雕细琢中传承匠心(1)
日期:[2024-06-07]  版次:[A04]   版名:[城事]   字体:【
■上漖村龙舟厂内,顾客在挑选龙舟桡。

■林永亮从事龙舟鼓制作已有26个年头。


■上漖村内,有多家龙舟厂从事传统龙舟制作、维修。

纯手工打“龙船钉”比电钻打钉耐用, 手工制作的罗伞、龙头、龙尾更具特色

游龙入水,飞桨逐浪。进入五月龙舟季,广州各地上演“龙船景”。

一条龙舟是怎样诞生的?龙头、龙尾、罗伞、旌旗、龙舟鼓……龙舟上的这些东西,有什么奥妙,在制作上有什么讲究?为给大家揭开这些秘密,新快报记者走进广州市番禺区上漖村龙舟制作基地、海珠区大塘龙舟鼓制作基地、黄埔区龙舟文化传承基地、越秀区状元坊戏服厂,采访非遗传承人,了解龙舟各个组成部分制作过程的工艺传承,为大家奉献在千锤百凿、精雕细琢中,匠心延续传统、 “龙舟精神”薪火相传的故事。

■统筹: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燕芬 邓毅富

谢源源 文/图

传统龙舟

“今年龙舟的预定,去年中秋节就截单了”

端午临近,在番禺区上漖龙舟制作之乡,一艘艘制作好的龙舟,挂上大红簪花,由村民合力推进水中,从而完成新龙骏水仪式。

上漖村是珠三角著名的龙舟制作之乡,制作龙舟的历史有140多年,广州不少保存至今超过百年的龙舟皆出自上漖制作。2018年,上漖龙舟制作技艺列入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上漖村有8间龙船厂,在上漖村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谱系中,至今已经传到第六代。

6月5日,在上漖村龙船世家龙船厂,第五代传承人黄剑挺告诉记者,今年端午节前12条新龙船已经全部交付完毕,此外还完成了30多条龙船的翻新、维修。“今年龙舟的预定,去年中秋节就截单了。由于我们只有13名师傅,订单多了我们也生产不了。”黄剑挺说,目前还有7条传统龙舟排在端午节后进行制作。

黄剑挺的“太公”黄寮是著名龙舟制作工匠,师从上漖村最早的造船师傅黄弘。黄寮对龙船工艺进行了改良,使其更加坚固而且划得快,在20世纪初,所制作的龙舟多次在龙舟赛中夺魁。

“传统龙舟的制作材料有坤甸木、杉木,在制作工艺上和一百多年前没有变化。”黄剑挺介绍说,虽然工具改良,增加了电动工具,但传统龙舟制作仍保持着传统工艺。“传统工艺虽然慢、繁琐很多,但造出的龙船更加结实耐用。”

制造传统龙船分八大工序,包括底骨、脚旁、大旁、彩盘、花旁、夹旁、龙缆、打磨上漆以及小工序100多道,目前一条龙舟的制作需要20天至一个月时间。

“我们尝试过使用电钻和不锈钢钉,发现不锈钢钉虽然硬度够,但没有柔韧性,效率是提高了但不如纯手工打出来的‘龙船钉’耐用,最终还是坚持老工艺。”黄剑挺指着龙船上的钉眼说, “传统龙舟一般长40米,每一艘龙船需要用到一百多斤的铁钉。”

上漖龙舟工艺中,特别的还有“龙缆”和掌口技术。黄剑挺介绍说,龙缆是位于龙舟中间,牵引着整条龙舟受力的关键部位。“很多人会问,怎么是龙缆呢,明明是一条木板。这是因为以前这个部位就是一条竹编的绳,经过上漖改良改成了一条木板,但仍然保留着‘龙缆’这个名字。改良后,龙舟不仅结实耐用而且扒得快。”

上漖船厂陈恒滔师傅制作龙舟50多年,他说,“设计图都是藏在脑海里,哪里错了一看就知道。”今年70多岁的他虽然已经退休,还是天天过来船厂看看。“上漖的龙舟掌口做得精密,确保不会漏水。” 陈恒滔介绍说,掌口是木头和木头的拼接口,需要做到一根头发丝都容不下。”陈师傅说,一条龙舟有36个掌口,熟手的师傅也只能一日做几个。

正是一直以来对传统龙舟制作工艺的坚持,使上漖村龙舟保持着珠三角地区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希望上漖龙舟技艺代代相传,把这份传统技艺传下去。”黄剑挺说。

龙舟鼓

“假如自家鼓声被别人家的盖了下去,

精气神没了,扒龙舟就要乱阵脚了”

要扒好龙舟,一只好鼓必不可少。

作为广州为数不多的手工龙舟鼓制作者之一,林永亮从事龙舟鼓制作已有26个年头,他将“龙舟鼓”称为“舵手”,“扒龙舟的人全靠听鼓点,所以龙舟鼓一定要响亮,假如自家鼓声被别人家的盖了下去,精气神没了,扒龙舟就要乱阵脚了。”

林永亮在广州番禺上滘选木、制鼓桶,然后再在海珠区大塘村完成蒙皮、粗细刮皮、试音打钉等工序。今年端午节前,林永亮已经做了20多个新龙舟鼓,并且维修了110多个旧鼓。林永亮说,做鼓26年了,他每年基本都要做30余个龙舟鼓,粗略算下来,如今也有小一千的数量了。每年国庆节前,林永亮都要为下一年制作龙舟鼓备好料。除了选好木材,更重要的是挑好牛皮,“基本提前选好200多张水牛皮,最好的鼓皮是牛皮的后颈部位,皮脂少、疤痕少,不厚不薄,纤维韧性足够好,鼓声才能更加响亮。然后,在没有太多水分的日子里晾晒牛皮。”林永亮笑言,秋高气爽,能晒好腊肉的天气,就能晒好牛皮。

做一只鼓,要经过十几道工序,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体力活。年复一年,林永亮却并不觉得累,也不觉得枯燥,力求在每一道工序上精益求精。对于林永亮来说,难度最大的是“调音”环节,没有专门研修过音乐的他,在父亲言传身教下,再加上自己不断摸索,如何能让龙舟鼓飙高音,林永亮已经深得其中精髓,当中的“度”只可意会却难以言传。

林家龙舟鼓厂至今已经开了四十年,广东珠三角众多龙舟鼓大都是出自于此。林永亮是鼓厂的第二代传人,其父亲林伟潮做了半辈子龙舟鼓,原本是学习汽修专业的林永亮,在父亲的熏陶下,1998年刚毕业便从事龙舟鼓制作。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林永亮说,小时候看到父亲在家做龙舟鼓,自己会搭一把手。如今,儿子上学放假回来,也会帮忙做鼓打钉,“当年父亲对龙舟的一切都很着迷,后来认真研究如何做龙舟鼓。父亲走的时候跟我说,鼓一定要做下去的,不能停。”对于林永亮而言,这不仅是一份生计、一门手艺,也是一种情怀与传承。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